2021 年 06 月號 第 420 期
確診人數持續增加,一般企業總能挺住,找到遠距工作的方式,但仰賴設備生產的半導體製造業,卻有程度不一的困難,該如何應變?面對突如海嘯的疫情,停班停課,
全國三級警戒,餐飲業拉高防疫規格,紛紛宣布暫停內用,改成外帶外送。業績瞬間急凍下,餐飲業如何挺過去?全國升至三級警戒,讓原本仰賴活絡內需市場支撐的餐
5月19日起全台各級學校停課,全面實施線上教學,正當各界關心重點都在設備、頻寬、軟體時,學生心態能否適應、如何創造師生互動,都是一大考驗。5月19日
疫情延燒下,東奧開幕倒數,日本已有八成民眾、企業領袖提出抵制,為何日本政府卻非辦不可?而地球另一端的法網與歐洲盃,為什麼能有信心舉辦賽事?時序邁入2
雖然,疫情下舉行運動賽事,很讓人為這些奮勇參與的選手捏把冷汗。不過,由於運動員的生涯不長,有時錯過一次,下次參加體能就不會在巔峰狀態。因此,不論台灣
依照各國經驗,封城模式簡單分成三種,而因為當地民情差異的影響,要因應的挑戰也大致上有三種:歐美人無法停止派對、中日韓無法停止辦公、印度與東南亞則禁不了宗教活動。
世紀疫情之下,你更孤獨了嗎?日本為解決疫情期間攀升的自殺率,今年2月底設立「孤獨大臣」一職;而2018年英國就曾設立類似職位。當「孤獨」成為各國正視的心理健康議題時
封城,看似遙遠的名詞,如今卻與我們如此接近。封城後的世界會如何?《遠見》從各級政府兵推劇本,推敲出民眾的日常,若按表操課,仍能維持基本生活,只是形態樣貌改變了。
疫苗打了沒?或許會是接下來台灣民眾的問候語,畢竟,5月爆發的疫情,如同滾雪球般地快速蔓延全台。蔡英文總統宣示,國產疫苗7月底就能施打,但人類必須要與新冠病毒共存,似
全台疫情進入警戒第三級。從華航機師、諾富特防疫旅館、萬華茶室……,疫情有如燎原野火,甚至連防疫堡壘醫院,也相繼失守。曾經的「防疫資優生」台灣,到底怎麼了?
2020一整年,台灣堪稱「防疫模範生」,普遍獲得世界肯定,國際媒體甚至盛讚台灣是「地表最安全的地方」。但從2021年4月底,華航諾富特的防疫旅館出現管理漏洞,引爆四
就在雙北進入三級警戒備戰狀態的前一天,5月14日,亞東紀念醫院發現一位住院病人確診罹患新冠肺炎。當天天亮時分接獲消息,亞東紀念醫院副院長邱冠明嚇了一跳,心裡想著:「
同島一命,你我都是抗疫英雄!
行政院長蘇貞昌催生了!今日(5/6)行政院大張旗鼓頒布五大政策,想要洗刷「台灣是全球生育率最慘」的紀錄。其實不只台灣加碼催生政策,各國也拚生子、紛紛提高補助,「搶救
我國新生兒人數雖然持續下降,但台灣其實有著一批超強「助孕團」!《遠見》走入不同領域,從醫療院所、生技產業、到科技新創,看到國內全方位生殖醫學領域發展,不只造福國民,
只要能對症下藥、接受治療,多數不孕症患者都有機會一圓生子夢想。政府目前有哪些「助生」政策需要強化?能否打造出更開放的生育新未來?對於「不孕症」患者,
台灣每七對夫妻,就有一對不孕,10年來,人工生殖治療需求激增四倍!學業、事業、婚姻,一路往後遞延,導致晚婚晚育,「生不出來」已成為新常態。倘若,這群想努力「生產報國
探討不孕現象的台劇《未來媽媽》受好評,凸顯在台灣,「生育困擾」早已不是少數人的痛苦。在工作表現亮眼的職場達人,連專門治療不孕的不孕症醫師,都曾陷入不孕的煎熬中……
對國人來說,2021年5月10日,將狠狠地刻在台灣的新冠抗疫史冊裏。這天,原本在新冠元年被譽為世界模範生的台灣,出現了社區防疫破口(多數專家推估當天
從手中飯碗,到腳下地磚,大同磁器產品深入你我日常生活。風光一甲子,卻因疫情切斷最大經銷商通路,加上市場生態轉變、同業低價競爭,董事長廖伯祥要如何另謀出路?
瑞士電腦周邊大廠羅技,以滑鼠、鍵盤聞名,多年來,一直高居全球市占第一寶座。不過,早在疫情之前,羅技就進入第二成長曲線了;而這八年默默轉型的它,究竟做了什麼,竟能抵抗
備受期待的台大癌醫中心,營運兩年來,深陷財務與組織轉型危機,成為台大校長管中閔的燙手山芋,如今自願從「中心變分院」,雖被降格,卻創造三贏局面。兩年前
一隻病毒搞得百業蕭條,身為「防護衣國家隊」的聚陽實業,因訂單爆量,屢屢攻占媒體版面,董事長周理平如何長年穩健操盤,又讓企業趁勝追擊,繳出更亮眼的成績單?
一家隱身桃園的紡織小廠豪紳纖維,竟讓台積電、大立光、各大醫院爭搶它的無塵衣和手術服。去年,在疫情衝擊下,本業訂單雖重挫四成,卻也激發前所未有的轉型,讓全年營收逆勢創
疫情當急,醫療病床不足怎麼解?台灣小智研發、輔大醫院與台灣設計研究院,三方攜手獨創出MAC WARD模組化病房,做到方艙醫院做不到的事。衛生福利部去
嬰兒潮世代紛紛退休,但他們的消費力可還沒有淡出市場!現年55到75歲之間的嬰兒潮,不僅比之前世代更健康,他們的口袋也更深。以美國來說,以嬰兒潮世代為
人工智慧是雙面刃,道理大家都懂。但界定科技使用的尺度與規範,恐怕難有一致性的標準。2017年開始,一個用相片追人的網站興起,吸引了BBC、CNN等媒體追蹤網站的背後
美、中等國經濟復甦明顯,龐大的流動資金,加上擔心通貨膨脹,年初以來大宗商品價格狂飆,未來更將牽動生活各層面價格飆漲。不過,在消費者還未完全感受這波漲
如何讓大學入學更公平,近年在美國激起激烈討論,不過,就在亞裔仇恨愈演愈烈的時刻,東岸的哈佛和西岸的加州大學入學改革,也分別扯上亞裔。2014年「學生
執政剛滿百日,拜登的5月並不好過,在中國、伊朗和俄羅斯外,以色列與巴勒斯坦衝突加劇,逼得拜登不得不出手,讓雙方停火。拜登上任後駐以使節遲遲無法派出,
今年初,台灣產物保險推出500元「防疫神單」,從熱銷到停賣,一度引發話題。如今疫情升溫、人心惶惶,防疫保單再掀搶購潮,令人眼花撩亂的保險商品,真的需要買嗎?又該怎麼
只要一支手機,就能解決所有理財需求的時代,金融業者要如何掌握消費者行蹤,成了一大難題。現在,有業者主動出擊,從品牌形象、實體通路、提升員工附加價值等,全方位變身,要
當網銀可以解決大部分的理財需求時,上銀行還能做什麼?台北富邦銀行的北台南「讀冊分行」,不僅辦展、開講座,氛圍更如同書店、咖啡館般溫馨,絕對顛覆你的想像!
老牌券商如何跟上時代創新?為服務習慣來號子駐點的資深股民,大慶證券董事長黃谷涵找來頂尖設計人才擔任品牌長,將品牌、內容、空間換新貌,成功擦出新火花。
台灣人愛買保險,每人擁有不只一張保單,在這樣的成熟市場,新光人壽如何靠著全新副品牌「人生設計所LIFE Lab」,擴大打擊面,吸引新客?新光三越台北
台灣算是文明社會嗎?或許眾說紛紜,但《遠見》持續關注此議題,今年調查台灣現況,結果發現,大部分民眾肯定台灣是文明社會,但對貧富差距、社會包容等面向不滿,值得政府與大
2021年5月對台灣來說不平靜,除了疫情延燒,13日與17日也迎來大規模限電,影響數百萬用戶,台灣缺電已是鐵錚錚的事實,檢討能源政策也到了最終的時刻。
核電一直是台灣電力的中堅,隨著「2025非核家園」入法,核電將走入歷史。但這兩年電力吃緊,被妖魔化的核二廠竟然成為最佳救援投手。台灣社會歷經「513
新冠病毒持續襲擊全球,連防疫模範生台灣也難倖免。行為經濟學之父康納曼攜手兩位專家,推出重量級新書《雜訊》,深刻解剖人類決策上的缺陷,能為全球疫調提供最有力的參考準則
成軍僅半年,MIH聯盟截至5月底,會員達1637家;會員有新創、傳產,更不乏半導體、科技大廠。在MIH獨立前,《遠見》專訪有兩岸「汽車供應鏈教父」之稱的MIH執行長
創新檢疫亭、一小時精準快篩、口罩國家隊,背後的共同關鍵字,是工研院。過去,工研院總被認為技術不接地氣,孤芳自賞於研發學術殿堂內,劉文雄卻在三年內,讓這家48年的機構
我回到台灣的主要目標之一,是「打造未來餐飲人才」,尤其是高端餐飲人才。其中關鍵,是要不斷給予年輕人「養分」,這件事不只是學校的工作,更是台灣餐飲業經營者的共同責任。
有個朋友是二代,學養俱優,雖然掛名公司負責人,但並沒有實權,實權在他那位老早宣稱自己「退休了,都交給兒子」的爸爸手上,握得牢牢的,包括公司決策和帳本。念完MBA的他
還在念大學的時候,一個奇妙的機緣,使我成為了外國人的華語教師。訓練我的那位老師,我稱她為師父。師父有長達20年以上的經驗,專門為外國傳教士與他們的家人教授華語。
這幾年全球股市大漲,造成很多人開始玩股票,像美國「Robinhood」之類的線上免費交易平台吸引很多第一次投資的年輕人,後來也造成像「GameStop」之類的奇特現
不要以為現在面對的是最糟糕的狀況,未來只會有更多的更糟糕。不要以為現在發生的是最誇張的事情,未來只會有更多的更誇張。不要以為現在遇到的是最不可理喻的人,未來只會有更
(一)生逢其時,生逢其地 八年前《經濟學人》在《2013的世界》(The World in 2013)特刊中,曾刊出「出生國的幸運排名」,台灣排名第14。全球巨富巴菲特常說:「我一生的幸運來自我生在一個美好的國家。」(193
中國大陸果然是「地大物博」,即以出版界而論,他們有些出版物,是台灣想不到,也無力製作的。 譬如「遼寧教育出版社」,於1999年出版了一本《
拜登總統將於6月赴歐進行國事訪問,先後在倫敦和布魯塞爾出席G7和北約峰會。其中,最值得關切的,是拜登是否藉機與普丁見面,甚至拋出「聯俄制中」大戰略。
近日在朋友圈看到耶魯首位華人董事張磊,悼念耶魯大學校務基金投資大師大衛史雲生(David Swensen),67歲與世長辭。 第一次聽到史
2021年2月27日,一則新聞吸引了全球家族企業界的重視。一家美法合資的私募股權基金買下德國鞋業製造商勃肯(Birkenstock)的大多數股權,儘管金額並沒有揭露
孔丘,生於西元前551年的中國春秋末年,終身從事教育工作,是影響東亞文化甚鉅的教育家與哲學家;而生於西元1723年,英國的亞當斯密(Adam Smith)是鑽研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