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年 09 月
若問及「求學期間最難的事」時,想必,「選定論文題目」將是絕大部分研究生的共識。該針對哪個領域?選什麼主題?切哪個面向?除了必須做一大堆事前準備功課,還得與教授討論再討論,反覆修正切點,才能過關。另外,每個研究生,都希望自己的研究能發揮影響力。於是乎,如何選到「與最多人切身」的好題目,就十分重要。而這
截至今年2月,全台大專以上學歷共有890萬人,其中136萬人是研究所畢業,換算起來,每7個大專生,就有一個升學至研究所。
很多人讀研究所,是希望能在職涯一開始就贏在起跑點。無論是起薪,或薪資成長幅度,若能藉著念兩年研究所而換得好未來,那不啻為一筆高CP值的投資。但在這每五個大學生就有一個上研究所的時代,研究所的邊際效應是否也因而遞減?不禁令人擔心。對此,2016年教育部公布了「99~101學年度大專校院畢業生就業薪資巨
當國家圖書館2017年論文影響力排行榜一公布時,很多人都訝異公立大學全國冠軍,居然不是台成清交等頂大,而是「台北市立大學」。有別於一般國立大學,有著中央豐厚的資源作為後盾,以及財團旗下的私校,坐擁龐大的財力奧援,這所在2013年才由北教大和北體合併,亦是全台唯一由縣市政府管轄的大學,何以能逆勢崛起?
近年來,跨系、跨院甚至跨校的「跨域學程」和「雙專長學制」,成為各大專院校的主流。藉此,學生除原科系外,還能搭配外系或選修課程,修習其他專科,打破過去大學學院和學系間的藩籬。跨域學程的出發點,其實來自於近幾年來被職場專家熱烈討論的「第二專長」。過去,學生在校要學第二專長,不是得修輔系要不就是雙主修,龐
這是個強調多元專長的時代。以前,具有單一專長的「T型人」就堪稱為人才,後來一隻腳不夠、具有第二專長的「π型人」才是王道,而如今,雙專長儼然過時,能多元學習的「非型人」是為主流。這不禁讓人好奇,專門作育英才的學校,該怎麼因應時代的變遷?偏偏,交大卻辦到了!身為台灣資訊業的搖籃,在面對一日千里的科技進步
「學用落差」是近年企業主對台灣教育界最常見的批評,許多老闆和主管批評學校教出來的畢業生能力不足、態度不佳,和以前的學生根本沒得比。然而年輕世代也滿腹苦水,覺得企業主要求太高、欠缺學習空間,更抱怨學校所學與職場脫節,進企業後一切還是得從頭學起。也因此,「產學合作」近年來成為台灣各大專院校招生時宣揚重點
近年來,「產學合作」成為各大專院校努力經營的方向,透過導入企業資源,學生在校既可學到專業,也能對未來工作有所了解;而企業,則可藉此儲備優秀人才。在許多人的印象中,「產學合作」似乎就是學生到企業實習,或企業與大學合作共推專案。身為南部學術龍頭,成功大學早在1996年便成立「研究總中心」,專門負責產學合
隨著資訊科技的滲入,帶動所有產業的資訊化、數位化,甚至大數據化、AI化,讓產業跨界成為必然時,以往學校分院分系的作法,顯然落後與不足。有鑑於此,各類對應新趨勢的學程、系所、學院、研究中心孕育而生,結合企業資源,以培育後產業趨勢的人才。例如,為了因應全球大數據風潮,東吳大學率先於2015年成立巨量資料
曾被稱為鐵飯碗的金融業,近年來隨著金融科技(Fintech)興起,許多金融人一轉眼發現熟悉的世界,突然湧進大量競爭者,也讓許多財經科系的學生萬分緊張:「我會不會被AI取代?」「是不是該趕快去學程式?」這股焦慮,也帶動許多學校紛紛開設金融科技、巨量資料、金融創新等相關學程。然而面對金融科技未來,眾人皆
很多學生報考研究所,並不知道未來要做什麼?自己為何而讀?只因為大家都有讀,自己也不能不讀。1971年我從成大外文系畢業時,也面臨過類似的選擇題。不同的是,當年大學生很少,台灣經濟又正起飛,外語人才奇貨可居,畢業就有工作等著。滿手選擇時 先自
我從清華大學動力機械系畢業時,班上六成同學都決定要出國念研究所,那時候台灣沒有相關領域的研究所,要升學,就得出國。而我,後來到美國加州大學電機所念碩士,繼續在電機工程所讀博士。相對於大學念的是動力機械,到了碩博士,研究主軸轉為超導體,當時,這是一個非常新的領域,迥異於以往所學,只因為當時,指導教授一
在美國,念研究所這檔事和台灣很不一樣!很少大學生一畢業就直接升學的,因為美國大學學費很貴,念完大學,如果學生還無法確認志向,會先就業,賺錢還學貸。工作後,發現自己真正需要進修時,才再重回校園讀研究所。對美國人來說,研究所儼然是一種「回流教育」。我覺得,這心態很務實,要不要讀研究所,一定要「動機」清楚
我是出身南投偏鄉的農家子弟,念到高中家裡還沒有電燈。心裡雖想要繼續念書,但當時還沒有四技二專,高工畢業想要應屆考上大學更是難上加難,再加上沒有「後援」,從當時以就業為導向的台中高工畢業後,就乖乖回家,一邊做農,一邊兼差在台電當臨時工,做電焊工作。這樣的「耕讀生活」過了兩年,才終於如願考上師大工教系(
我們那個年代,主流想法是:「來來來,來台大;去去去,去美國。」學生一旦進台大,將來出國留學比例非常高,尤其是理科。1957年,蘇聯發射第一顆人造衛星,全世界都嚇呆了,大家覺得科學太重要了,美國成立太空總署,招聘全世界科學家。在那樣的氛圍裡,只要念化學、物理、數學等基礎科學,一定可以申請到留學獎學金。
很多年輕人覺得景氣不好、工作難找,乾脆繼續留在學校讀研究所。但你不可能讀一輩子書,就算晚兩年出社會,到時一切就好轉了嗎?然而反過來想,正因為台灣的環境可能會一直不好,所以更應該趁著學生時期,把「未來的專業」與「國際移動力」給鍛鍊好,否則等到了職場真正要用時,就緩不濟急了。有些人覺得「專業」就是即戰力
很多人一看到我的學歷,都脫口而出:「ㄟ……你跨領域跨得很廣嘛!」我是國立台灣海洋大學食品加工系畢業,後來到美國伊利諾大學香檳校區財金所讀碩士,再到美國佛州諾瓦大學財務金融所讀博士。從食品加工轉到金融領域,真的是跳超大!為何轉這麼大的彎?其實是爸媽期待和我自身興趣的拉扯。父親是警官,其實最初,爸爸希望
為什麼要讀研究所?對我來說,有兩大理由。第一是從知識所獲得的「快樂」。我讀書喜歡讀「很透」,尤其我有興趣的,更是如此。而讀的過程中,會不斷發現問題,我就想弄清楚。我發覺,讀研究所,其實非常有助於我把許多學問脈絡爬梳得更明確。我專科畢業後,再去念了大學和研究所,我發現,技職和普大是截然不同的學習模組。
高科技與製造業是台灣的產業主軸,工程學群的學生向來炙手可熱,因而深受考生青睞。以台灣大學電機工程所為例,106學年招生22人,卻吸引591人報考,在研究所退燒的年代,錄取率仍不到4%,競爭很激烈。儘管僧多粥少,但如半導體、資訊、光電等電機相關產業卻仰仗著高人才需求量及高薪等誘因,仍讓不少頂尖人才趨之
雲端、大數據、智慧型手機、App、物聯網、機器人、3D列印、人工智慧等,都是資工、資管學群涉獵的領域,也是未來的熱門行業。這使得資訊人才供不應求,讓軟體開發者與系統工程師,成為現代最夯的職缺。曾任教於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電機系的交通大學校長張懋中指出,資訊軟體業在美國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長。受惠於
用「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形容地球與環境學群的學生,一點也不為過。其中,做為基礎學門的地理所,更是該學群的縮影。包含大氣科學、地質科學、生態學、水文、海洋、都市發展及環境監測等,都是其專業領域。尤其近年天災頻仍,該學門特別重視防災教育訓練。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系系主任蘇淑娟指出,不少天災通常是人禍釀成。比
醫護學群是培育醫護人員的搖籃,包括治療疾病的醫師、護理師、疾病預防的護理師,及因應未來需求可能增加的公共衛生師等。目前全台「內、外、婦、兒、急」五大科醫師人力短缺,曾任教於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研究所的立委陳宜民就認為,只要有證照,醫護學群的工作機會相當充裕。除了一般熟知的醫療照護,醫療衛生學群的系所類型
白宮科技創新顧問亞歷克‧羅斯(Alec Ross)說:「上一波兆元產業乃根植於0與1的編碼,下一波兆元產業則根植於我們自己的遺傳密碼。」科技發展日新月異,生命科學領域研究更是新時代的矚目焦點。生命科學的目的,是探究動物、植物的生活型態與生命現象的知識研究,從中統整出基礎相關學科,尋求生科各領域的技術
生物資源學群原名為農林漁牧學群,因應相關產業的專業知識、技術及環境資源出現變遷,便更名為「生物資源」。譬如1991年起,政府宣布國內所有天然林木禁伐,森林資源的用途變得更多元,如環境導覽、生態旅遊、林木精油等,都是近年蓬勃發展的產業。除了森林系,生物資源學群更涵蓋農業、生物工程、獸醫及食品科學等各種
八仙樂園的歡樂彩粉趴,為什麼變調成悲劇?手機面板怎麼做?保險到底划不划算?太陽能電池如何能延長生命?這些乍看毫不相關的事件,卻全部涵蓋在數理化學群研究所的研究範圍內。數學、物理和化學是基礎科學,以往被視為沒有「錢」途的系所。但數學是現今科技發展的原動力,物理則是科學的根基,有「宇宙萬物的道理」之稱,
近年來,新聞傳播領域出現巨大轉變,新媒介發展與獨立媒體的壯大,使傳統媒體面臨莫大的衝擊與震撼;尤其一般民眾也能傳遞新聞,「婉君」(網軍之同音戲稱)龐大的影響力,更讓人不容忽視這股新興的傳播力量。文化大學新聞系副教授陳慧蓉表示,新聞傳播業日趨多元,不僅內容產製能衍生出多樣化的產品,許多議題也能跨媒體播
去年5月,輔仁大學哲學系有57名大學生申請轉系,人數破歷年紀錄。這是「令哲學系最不堪的日子,」輔大哲學系系主任尤煌傑感嘆。讀哲學,真的沒有用嗎?文史哲一向被視為冷門系所,除了給人「難找工作」的刻板印象,強調批判思考、邏輯思辨的能力訓練,也被認為難以立即應用於職場。尤煌傑說,這些往往是外界未深入了解所
2011年起,考選部放寬律師高考錄取比例,如今,市場上每年新增律師將近千人。法律人才通膨,造成「行情」被打亂,律師削價競爭已不是新聞;曾經的金飯碗,如今成了紙飯碗。專家建議,備妥法律相關的跨領域專長,例如商學、資訊、會計、財稅、智慧財產,甚至醫學相關領域,飯碗才能保值。
現代人生活高壓,憂鬱症人數逐年攀高。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WHO)曾指出,憂鬱症是繼癌症、愛滋病後本世紀第三大疾病,不難想像它對個人及社會所造成的影響。社會與心理學群的專業,正是關懷助人、解決社會問題的學門。如社會所探討自殺、貧窮與犯罪等現象;心理所分析認知、壓力與健康等議題;諮商及社工所則關切如何提
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也是一個最壞的時代。 近十年來,台灣高等教育面臨少子化危機,許多學校被迫縮班、併校甚至廢校,不少教師別無選擇,減少授課節數。專家建議,教育學群學生提早規畫次專長、跨領域能力,在就業市場中仍有機會找到利基。 台中教育大學前校長、現任榮譽教授楊思偉指出,以往研究
管理大師彼得‧杜拉克(Peter F. Drucker)曾說:「在知識型的社會,獨門科技已少之又少,一種產業需要的知識逐漸來自其他完全不同的科技,而這個產業的人對這種科技經常完全不了解。」多元智能當道,這段話也為管理學群的發展趨勢做了最佳註腳。
隨著經濟成長趨緩,台灣金融市場逐一飽和,整個產業陷入一片紅海。有鑑於此,各大銀行開始將放眼海外,其中前進東南亞最為火熱。中正大學財務金融學系系主任林文昌指出,近幾年金融業都聚焦於中國與東南亞地區,因而對國際人才需才孔急。「所以各大學的財金所,對外語能力的要求,愈來愈嚴苛,」林文昌強調。
台灣雖小,但觀光潛力不容小覷,不論是各大都會、美食,或是日月潭、太魯閣等著名景點,獨特的人文風情與文化,勾勒出台灣深刻動人的魅力。根據交通部觀光局統計,2015年來台旅客人次突破1000萬;且近七年來,每年都以100萬的速度在增長,顯見台灣觀光產業的發展與可看性。高雄餐旅大學餐旅學院助理教授級專技人
當生活品質提升到一定層次,人們對人生的追求會從務實轉為美感,這使得美術、視設、音樂、舞蹈、戲劇、設計等藝術學群,逐漸成為受年輕人歡迎的學科。台灣藝術大學設計學院院長許杏蓉表示,近年政府力推文化創意產業,藝術系所更重視文創與設計能力培育。「設計的目的是讓生活更好。」只要和生活有關係,不管軟硬體,如服飾
一棟好的建築,牽涉到的不只是單純的安全庇蔭,也包含設計規劃、居住品質;甚至要迎合趨勢,將節能環保、老人安養等功能融入設計思考。東海大學建築系系主任邱浩修表示,建築領域目前正面臨極大的轉變。從人口結構、城市建築老化和公民力量的參與,由下而上的力量變得亦趨重要。因此,建築也該反映這股現象,透過社會關懷,
語文,是與人溝通的重要工具。它能讓人認識世界各地的文化,而具備語言優勢的人,也更能在面對全球化趨勢與變化時,迅速掌握時事與脈動。有些人認為學語言不需要念到研究所,不過輔仁大學英語系教授袁韻璧見解不同。「語文能力本身就是個優勢,很多有專業能力的人,就是因為外語不好而發展受限,」她認為讀語文時,若能同時
《遠見》問(以下簡稱問):為何選擇這個所?李澍答(以下簡稱答):我本身就對中文和歷史領域有興趣,在大學選系時,我發覺,新聞系不但能結合兩個科目,而且更為實務,因此就讀了新聞系。要攻讀碩士時,本來想念外交或國際關
《遠見》問(以下簡稱問):為何選擇這個所?劉意婷答(以下簡稱答):我大學時就是念台北市立大學的教育系,也一直都對教育有熱忱。不過在我將要畢業的那一、兩年,剛好遇到嚴重的少子化。當時,整個台北縣(現新北市)開出的
《遠見》問(以下簡稱問):為何選擇這個所?張友明答(以下簡稱答):我原本是東吳大學會計系的,畢業時聽取當時教授的建議,就考慮繼續升學。當時因為覺得台大會計研究所、政大會計研究所都較難考取,而東吳又是我已經待了四
《遠見》問(以下簡稱問):為什麼選擇這個所?孫承憲答(以下簡稱答):其實我在大三時,就有畢業後繼續進修的想法。以資工系來說,交大資工全國排名跟台大差不多。因為我大學就在交大念,覺得交大的資源很豐富,所以就沒有去
《遠見》問(以下簡稱問):為什麼選擇這個所? 林宗翰答(以下簡稱答):我大學在社會科學院就讀,當時希望進入社會能從事商業相關工作。但覺得自己的商業知識不夠,所以決定要讀研究所。當初選擇企
《遠見》問(以下簡稱問):為什麼選擇這個所?詹晉鑒答(以下簡稱答):我那個年代的男生,兵役都是一年的。當時很多法律系的學生跟我一樣,為了可以專心應付國家考試,先暫緩兵役,讀研究所就是其中一個方法。
《遠見》問(以下簡稱問):為什麼選擇這個所?洪啓豪答(以下簡稱答):我大學念韓文系,快畢業時,就在想到底要工作還繼續讀書?若升學的話,是繼續讀語言,還是別的系所?後來選觀光所,是因為覺得台灣觀光業很熱門又有前景
《遠見》問(以下簡稱問):為什麼選擇這個所?黃雅翎答(以下簡稱答):我大學就讀的是數學系,大部分讀數學的會選擇考財金所、資工所、數學所或統計所。統計是一個可以靈活運用的知識,各行各業要分析資料時,都需要有統計的
《遠見》問(以下簡稱問):為何選擇這個所?林意茹答(以下簡稱答):我大學時
前陣子,受大學母校之邀,以咖啡沙龍的模式,幾位在職場打滾多年的老骨頭,分享自己在工作上的歷練與洗禮,讓目前還待在校園,正準備就職,抑或繼續升學的學弟妹能對未來有著更清楚的輪廓。其實,剛開始獲邀時,深覺當之有愧,畢竟,能把自己的職涯當做「教材」的,最起碼得要出得了廳堂的「成功人士」,當時只能懷著「既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