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放下生產者導向 轉換成消費者思考

校長經驗談〉中信金融管理學院校長 施光訓

謝明彧
user

謝明彧

2017-09-21

瀏覽數 14,100+

放下生產者導向 轉換成消費者思考
 

本文出自2018研究所指南

很多人一看到我的學歷,都脫口而出:「ㄟ……你跨領域跨得很廣嘛!」

我是國立台灣海洋大學食品加工系畢業,後來到美國伊利諾大學香檳校區財金所讀碩士,再到美國佛州諾瓦大學財務金融所讀博士。從食品加工轉到金融領域,真的是跳超大!

為何轉這麼大的彎?其實是爸媽期待和我自身興趣的拉扯。

父親是警官,其實最初,爸爸希望我讀警大,最好還跟他一樣是刑事科,但我不是這方面的料。妥協後,就是我高中讀自然組,大學填志願時選理工科;而最後就上了海大食品加工,到現在,我還記得罐頭要怎麼做呢!

但讀了之後,我就發現自己也不是學理工的料,我很清楚,應該要念法或商。於是畢業後,我就先工作存錢,才和女朋友(現在的太太)一起到美國讀金融研究所。

從「成本考量」 分析值不值得讀研究所

這段經歷,如果用行銷訴語來說,就是「生產者導向vs.消費者導向」。

爸媽用「生產者導向」,依他們的價值來規劃我的未來。但最後我還是依自己擅長的、想要的,選擇就讀的領域。

所以要不要讀研究所?請別再從爸媽說、老師說,甚至媒體說……來決定了,大膽放下「生產者導向」,就從你「消費者導向」去思考吧!

但很多學生當前的問題是,身為消費者,卻根本不知道自己要什麼。我建議,可以用兩面向思考:

1.  這件事值不值得做?

我想,應該很少人會願意一輩子待在基層,但無論當主管或創業,都得要有足夠的學歷、文憑、人脈和知識,而這些都能在研究所中得到加持,所以放長遠來看,我覺得念研究所是值得的。

有些人主張,先工作後再進修,理由是,工作後比較能掌握自己該強化的領域。這看似有理,因為連我也這樣,但這卻是「理想狀況」,很少人考慮到,進入職場後再重回校園念書,成本其實更高。

【會員免費報名】晶片王國背後,世代賭注如何與信念交織?《造山者》導演帶你進入真實第一線

基本上,念研究所的最佳年齡上限約莫35歲,因為,一旦過了35歲,事業有成、有家庭的你,更難毫無後顧之憂地去念書了。因此,念研究所若原本就是人生規劃之一,早讀總比晚念好,成本也較低,趁年輕儲備戰力,總是好事。

2.  你是不是過於理想化?

台灣年輕人並非不知道自己想要做什麼,只是往往太過理想化,一般來說,做生涯規劃,通常會考量兩個面向:「自發性」──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外生性」──評估社會趨勢與未來薪資,而最好是兩者兼顧、共構接軌。

當初我會想從理工轉念法、商,因為我很清楚,自己對於助人、與人互動有熱心和信心。

因此,在了解自己後,我就進一步想,什麼工作,可以讓我教∕交朋友還能賺錢?最後得到的答案就是金融。

金融乍看是數字遊戲,但本質其實是「信任」,而要創造信任,就得在「人與人的協作與溝通」著力,而這是我喜歡的。

比十年後的薪水 不要比第一年薪水

當然,要找到既有興趣,又有前途的選擇,並不容易。尤其現在景氣不好,年輕人一定會先看眼前(吃飽),再看接下來(吃好),最後才會看十年後的發展性(吃巧)。

而我認為,若要以薪資做為選讀研究所的衡量指標,要看的是最後的薪水,而不是第一年的。

例如,出國念兩年研究所,成本是200萬元,回國後,往往只找到起薪三萬多的工作,看似划不來,但十幾二十年後,甚或退休前的薪水,很可能超過200萬,一旦如此,就很值得!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