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見》問(以下簡稱問):為何選擇這個所?
劉意婷答(以下簡稱答):我大學時就是念台北市立大學的教育系,也一直都對教育有熱忱。不過在我將要畢業的那一、兩年,剛好遇到嚴重的少子化。當時,整個台北縣(現新北市)開出的國小教師缺額僅有三個,卻有上千位人競爭,不少人先過渡性地考取了代課教師,但往往上了一年課後,面對未來的職涯,卻更為茫然。
究竟教育的本質為何?對剛執教鞭的菜鳥教師而言,是巨大的挑戰。後來我想,也許再到教育所深造,會有新的答案和方向,也說不定。
問:貴所給予的訓練?
答:對我而言,印象最深的,並不是哪一堂課,而是所上教學的方式以及教授的教學態度。我們上課時,教授會偏重議題討論,訓練我們在艱澀的原文著作中,找出重要的議題或整理自己的觀點。
第一次解讀原文書時,單純覺得就是將英文翻成中文而已,然而事實發現,結果常是詞不達意。當時教授指出,若連自己口述的字辭都無法理解,表示並沒真正讀懂,更遑論要別人也懂。這讓我體會到,原來教育就是把艱深觀念用簡單文字表達。
全方位看事情、思考更深入
問:這些訓練對你的幫助是?
答:我覺得思辨能力和表達能力是最難能可貴的。讀完研究所後,能用一個很宏觀的角度去看當下的狀態,在面對問題時,也會更深入去思考背後真正的意義是什麼?
如在面對教師甄試時,當考官問:「你如何推動班級閱讀教育?」大學時的我,可能會直覺地講出很多辦法或不同的舉辦形式;但念完碩士,會去想背後真正希望達到的目的是什麼?只是希望學生可以讀很多書嗎?或是希望學生培養起讀書的興趣?
也就是說,我能用更全面的角度看待同一個問題,而讓答案變得更深入。
至於在教學方法上,我習慣先問自己希望帶給學生什麼?確認後再反推,得用什麼方法最適合?
適合對研究有熱情的人就讀
問:什麼特質的人適合念這個所?
答:研究所內容比較偏向學術、理論,所以會更適合對學術研究有熱情的人,否則可能會覺得枯燥而難以堅持。另外,喜歡深入思考的人,會更適合念這個系所,教育研究所有許多的文本,會要求你有自己的觀點並理解,所以不喜歡鑽研的人可能會不太適合。
(台北市立大學教育所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