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被稱為鐵飯碗的金融業,近年來隨著金融科技(Fintech)興起,許多金融人一轉眼發現熟悉的世界,突然湧進大量競爭者,也讓許多財經科系的學生萬分緊張:「我會不會被AI取代?」「是不是該趕快去學程式?」
這股焦慮,也帶動許多學校紛紛開設金融科技、巨量資料、金融創新等相關學程。然而面對金融科技未來,眾人皆在摸索,學校該怎麼設計課程?
身為全台第二高齡的商學院,東吳大學商學院近年來積極透過與國內外企業合作,推動各種數位金融相關學程。
2015年,東吳大學首創「巨量資料管理學院」,設立「巨量資料分析學士與碩士在職學位學程」,培養符合企業需求的金融資料科學家。
2016年,東吳大學商學院與富蘭克林證券投顧合作設立「東吳大學富蘭克林金融科技開發中心」,規劃八大實驗室進行產學合作專案,針對不同金融單位需求,開發各類型Fintech應用。
「創新,須奠基在原有的基礎上,所以理解自己的優勢,才能在金融科技的浪潮下,找到對的創新點,」協助規劃相關學程的東吳大學企業管理學系助理教授歐素華強調,東吳在規劃各種金融科技學程時,不是著眼於「科技」,而是「科際整合」,思考怎麼將東吳既有的財經、社會與人文優勢,加上科技做出新應用。
「金融科技學程確實是在整合金融與科技這兩者,但絕對不是訓練學生寫軟體,把金融人變成資訊工程師,」歐素華強調,在東吳最強的人文與社會背景上,培養出懂得把資訊技術活用在金融服務上的新人才,才能幫助傳統金融人轉型。
打造具研發能力的經理人
「所以當所有人都在關注『科技』時,東吳更強調『如何利用科技』,」歐素華解釋,這也是東吳所有金融科技學程的核心思惟:RDM。
過去傳統商學院培養的學生,是希望他們成為獨當一面的「專案經理」(PM, Project Manager),懂行銷、管理等各種商管技巧與知識;但當新的科技發生,東吳的學生,不能再只會學校所學的商管知識而已,還必須要有「研究能力」和「研發能力」,這種「有R&D能力的經理人」,就是未來金融科技時代,最重要的人才樣貌─RDM。
歐素華舉例,當銀行想開發一款給銀行客戶用的App時,重點不在App程式本身,而是App有哪些功能。
而功能,就牽涉到客戶研究、需求分析、商業模式等研發流程,其中的研究與分析方法,都能在研究所階段被養成。
釐清客戶特質 設計分眾商業模式
歐素華舉例,當學生訂定「金融科技」為研究主題時,她會要求學生先研究「玉山銀行」與「王道銀行」的差異。用意是,讓學生從實務案例中,思考研發三要素:「客群(TA)」「服務」以及「商業模式」。
1. 了解目標客群,找出分眾需求:
例如玉山銀行是目前台灣第三大薪資戶,每個月有穩定薪水入帳的薪轉戶,勢必為該行的主客群。
而沒有分行、擁有超低開戶門檻(100元)的王道銀行,目標族群可能是小資族和學生。
2. 檢視開支重點,對應的服務設定:
由於族群不同,行為模式就會不同,因此,銀行該提供的服務當然也不同。
玉山銀行的服務重點就是要針對薪資戶的理財模式進行設計,例不少受薪階級會將月薪分三份(家用、生活、投資),若能針對這三筆資金與銀行現有服務串連,就能切中存戶的需要。
而王道銀行則可針對月光族「月光」的屬性,設計一款能檢視該族群消費、資金流向的軟體,定也會讓客戶受用無窮的。
3. 規劃對應分眾需求的商業模式:
因此,何以玉山銀行近年會積極投入一般消費性通路,如與7-ELEVEn合作iCash或聯名悠遊卡,正是為了服務該公司的薪轉戶。
玉山旗下的薪轉戶,不但金融卡會理所當然地使用玉山銀行,再加上,向這些主客戶推信用卡、聯名悠遊卡,如此一來,客戶從薪水入帳到信用卡是大額支出、悠遊卡小額支付,全都無法脫離玉山的三張卡。
「所以東吳不是要學生寫程式,是訓練他們怎麼思考金融科技下所有對應的功能設計,」歐素華說,當學生懂得研究使用者、分析競爭者、進而針對目標族群發展對應的服務價值,才能做出真正有效的虛實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