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打造科技「非型人才」 把學習本質還給學生

跨域學習典範 〉交通大學跨域學程

謝明彧
user

謝明彧

2017-09-21

瀏覽數 7,900+

打造科技「非型人才」 把學習本質還給學生
 

本文出自2018研究所指南

這是個強調多元專長的時代。以前,具有單一專長的「T型人」就堪稱為人才,後來一隻腳不夠、具有第二專長的「π型人」才是王道,而如今,雙專長儼然過時,能多元學習的「非型人」是為主流。這不禁讓人好奇,專門作育英才的學校,該怎麼因應時代的變遷?

偏偏,交大卻辦到了!

身為台灣資訊業的搖籃,在面對一日千里的科技進步,交大有鑑於許多大一入學時的熱門技術,到了大四,可能早已過時,因此交大近年來努力推動「跨域學程」。

降低必修學分 擴增選課彈性

交大校長張懋中進一步解釋,當跨界人才興起,學校必須打破過去分門、分系、分院的作法,甚至串連鄰近學校組成聯盟,讓學生有機會彈性學習,除了本科之外,還能選讀其他科系,「自己設計自己的學習歷程」。

過往,學校培養學生的第一與第二專長,通常是透過「畢業學分」+「輔系」,規定至少修足128畢業學分數,學生在本科系的專業足夠了,再透過額外的輔系學分,讓有意願跨域學習的學生,選修非本科系的課程。

但交大副校長陳信宏指出,這種作法會產生以下的弊病:

1.  學分負擔沉重:原系畢業學分通常是128學分,加上輔系需修滿148學分、雙主修則更得要163學分才行,門檻過高,會阻礙學生跨領域修讀意願。

2.  不知外界變化:當埋頭猛修學分時,學生往往會忘了思考職涯。

3.  產業不斷轉型:過多的學分讓學生無暇洞察社會時勢與產業動脈。

4.  創新創業不足:目前創新主軸都是跨界知能,單一科系無法滿足需求。

有鑑於此,交大致力推動「跨域學程」,將原系必修和選修的100個學分數,降至70學分,挪出的30學分,做為第二專長學分。

「交大希望打造出一個原系70學分+跨域30學分+通識約25學分的『70、30、25』組合」,陳信宏強調,在科技瞬息萬變的時代,傳統學制「花四年把一門專業念到底」的「科系本位主義」觀念,已飽受挑戰。

西堤餐券+雜誌一年才 $2,680,這組合太划算!立即訂閱>>

他進而分析,尤其目前各種數位應用工具愈趨成熟,許多專業知識或解方,往往透過各種現成工具就可解決。「以前學生要背公式、背法條,現在只要一Google統統有!」只要「懂基本+善用工具」,就能取代許多過去要苦讀許久的專業知識,「因此,學生不用一系列念完才夠,更重要的是『核心基礎』搭配『終身學習』,這種資訊人才,才不會被時代淘汰。」

因此,陳信宏主張:「何不讓學生先念幾個資訊核心基本知識,再依興趣跨域修課,同時透過通識課程,培養人文素養,這才是未來資訊人才應有的綜合型專業能力!」

領域互補 讓學生自省思考

目前交通大學更有24個學程模組課程,跨域專長涵蓋電機、資訊、理、工、生科、管理、社會人文、客家文化,以及科技法律……等層面。陳信宏解釋,這些課程的搭配組合,學生選修時,可以遵循兩大方向:

1.  領域互補

即第一與第二專長搭配選修,例如「電機學院+資訊學院」的搭配,資訊所的人,跨域學電機,未來面對機器人、自動化、工業4.0等產業趨勢上,將會有更好的發展。

又如「智慧財產權法跨域學程」和「生醫法律跨域學程」,就是連結交大原本在資訊、工程、光電、材料或醫療、生科等技術領域,結合科技法律,如此一來,將來待在專利攻防日益激烈的科技業中,將成為奇貨可居的人才。

2.  理論搭配實務

若原科系偏理論,建議可跨選實務課程,如電子物理系,較偏重理論,跨修材料、光電等課程後,可讓自己理論與實務兼備。

「如果行有餘力,我們還鼓勵學生跨到更遠的科系,如設計、人文、社會……,這會有助於資訊人開啟更多思考與創意,」陳信宏表示,目前交大也推出「跨領域創新科技設計跨域學程」,由人文社會學院和科技法律學院主導,以設計為核心,安排建築、工業、永續環境與智慧城市,以及科技創新系統等四大設計課程。

總之,「跨域學程」乍聽好像是為了幫學生找到更好出路,但更根本的目的,是想把學習還給學生,帶領學生重新思考「自己想學什麼?未來要做什麼?」也就是把跨域學分還給學生,誠如陳信宏所言:「當學生有了思考與自覺能力,這才是高等教育真正的本質!」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