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不可逆的生成式AI浪潮,一個至關重要的議題浮現:人們該如何培育出能夠駕馭並引領這個AI時代的關鍵人才?2025遠見高峰會,5日下午論壇便針對此議題做深入探討。包括企業與學界的多位與談人分享指出,AI時代的人才培養要用更創新的視野來看,甚至教育現場未來可能出現「一個人的大學」!但是台灣也可以運用外國人或者機器人來解決人才難關。至於大學生倚賴ChatGPT太深,則是值得擔憂的課題。
「2025第23屆遠見高峰會」 (簡稱2025遠見高峰會)於11月5日舉辦,其中的專題論壇五以「培育AI時代領跑人才」為主題,由台灣地方創生基金會董事長陳美伶擔任主持人,邀請到長庚大學校長湯明哲、Google台灣前董事總經理簡立峰、未來商習院創辦人暨院長馮晞一同與談。

陳美伶率先開場指出,AI的浪潮之下,每一個人其實都有一點憂慮:我的工作會不會被取代?還有我的未來會不會受到影響?而且除了憂慮,還有一些恐慌的人,因為很多人因此被裁員,並開始擔心生活會如何演變。
接著陳美伶詢問與談的專家,在AI浪潮席捲全球之際,教育體系如何與未來的產業與需求密切結合?
湯明哲:未來恐因AI出現「一個人的大學」
「我覺得我們現在正面對一個非常嚴峻的時代,特別是教育界。」剛參加完哈佛大學「AI for Education」學術會議的湯明哲分享,該場會議有80位教授參加,主題是怎麼把AI的核心應用帶進教室和教育中。
當討論到OpenAI創辦人奧特曼(Sam Altman)曾說,將來有可能出現收入達到10億美元的一人公司,因為可以用AI實現全面的自動化,同樣的邏輯,將來有沒有可能出現一個人的大學?在場的所有教授都被問倒了。但後來有人回答,有可能。
因為這樣的模式已經開始出現了。比如美國有一所「Alpha School」,每天用AI進行個人化(Customized)教學,小孩子根據自己的程度來學習,一天只需要上課兩小時,其他四小時用來做專案計畫。他們發現這樣的教育方式,學習成果並不會比較差。「所以,將來會不會真的出現一個人的大學?有可能。」湯明哲笑說。

「未來的學習、終身的學習,AI是跑不掉的,」目前已在長庚大學推出「AI EMBA」學程的湯明哲舉例說,因為生成式AI的普及,有些學校的作業已經不算分數了。由於老師出作業,學生用ChatGPT去做,然後老師又用ChatGPT來批改作業,最後學生們的成績都很好,問題是學生畢業了學到什麼?「什麼都沒有。」
因此,在部分教育現場,老師開始要求學生用手寫作業,如此學生至少還記得內容。另一個辦法就是因為學生已經用ChatGPT寫作業,來到課堂上,老師便可以更深入地詢問學生,同學之間也可以討論得更深入,以利於學習得更深入。
當要培養未來AI時代的領袖人才時,到底該怎麼培養?湯明哲認為,就會像當年的網際網路(Internet)一樣。如果你是一個企業,你一定要知道,AI對你的企業會產生什麼影響。
簡立峰:未來20年內不會有「AI水電工」
曾是台灣Google的第一位員工,簡立峰表示,人類透過語言而習得的知識,AI已經全面性學會了。同時今年AI最大突破是贏得數學奧林匹亞金牌,以及全世界程式設計比賽滿分。更值得關注的是全世界資安大戰,AI既是攻擊的冠軍,也是防禦的冠軍。在此情況下思考人才的培育,不妨先來觀察AI會什麼和最不會的地方,那就是「太陽底下的物理知識,AI是完全學不會的。」

簡立峰並引述Google前董事長施密特(Eric Schmidt)所講過的觀念:施密特相信五年內世界上一定會催生「AI愛因斯坦」,也一定會出現「AI牛頓」,但在20年內不會有「AI水電工」。若基於這個邏輯來教導孩子,關鍵是「根據要釣什麼魚,設計不同的釣竿」。
眼下台灣少子化的困境已經不可避免,想把少子化的問題真正解開,簡立峰提出的建議是去除「少國」。
「假設我們今天人才來源來自好多不同的地方,那台灣島上的人少一點,別的地方增加一點,那還是可以化解,」簡立峰說,其中最好的辦法是透過台商,台商在全球大遷徙可望吸納不同國家的人才來到台灣。
馮晞:杭州六小龍的人才啟示
來自中國大陸的馮晞則指出,杭州最近出現了「六小龍」,這六家公司及其創始人影響了中國大陸,甚至影響了世界。值得注意的是,這六位創始人只有兩位是浙江人,也就是說,另外四家公司的創始人跟浙江或杭州並沒有地緣關係。這六個人的年齡當時都在三十多歲到四十多歲之間。
「這是偶然的,還是必然的?如果是偶然的,那為什麼沒有發生在其他城市?如果是必然的,那為什麼偏偏發生在杭州?」馮晞說。
培育AI的領跑人才,馮晞從杭州六小龍的情況分析,如果AI人才是種子,就需要土壤來生長。種子要長得好,還需要陽光。而土壤本身,也需要適當的覆蓋和滋養。此外,氣候也很重要。在現實中,假使人才就是種子。陽光是誰提供的?「是政府。就像一年365天,有多少晴天、多少陰天,陽光是否充足,這取決於政府。」

走過大陸許多城市的馮晞指出,到了杭州,當地的官員、企業家、整體環境和服務,跟北京、上海、廣州、深圳都不一樣,政府扮演著非常關鍵的角色。其次是市場,市場就是土壤。當政府是陽光,市場是土壤,人才是種子,整個生態還需要良好的氣候,而氣候來自文化。
綜合專家所言可知,生成式人工智慧的崛起,不僅掀起了新一波的科技革命,更深刻改變了知識的獲取及技能培育的模式,為高等教育以及人才培養帶來前所未有的挑戰與契機。
最後,陳美伶以自己在論壇前做準備時,曾和ChatGPT還有Gemini之間做出的討論,為這場論壇做了一個結論:「AI這一波浪潮不同,它不只是技術革命,還是治理的革命,所以台灣必須問自己,我們要成為AI的使用者,還是AI治理的引領者。我相信真正的國家競爭力來自制度的彈性、人才的韌性,以及政府的前瞻性。AI可以取代流程,但不能取代初心。技術可以領跑,但唯有人才能夠領航,這是AI時代台灣最應該守住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