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雖小,但觀光潛力不容小覷,不論是各大都會、美食,或是日月潭、太魯閣等著名景點,獨特的人文風情與文化,勾勒出台灣深刻動人的魅力。
根據交通部觀光局統計,2015年來台旅客人次突破1000萬;且近七年來,每年都以100萬的速度在增長,顯見台灣觀光產業的發展與可看性。
高雄餐旅大學餐旅學院助理教授級專技人員、服務業大師蘇國垚表示,因為全球化,旅館與餐旅業未來的競爭會更加激烈,人才也不斷湧入觀光產業這塊大餅,但這也意味著,工作機會將愈來愈多,前景無限。
蘇國垚說,觀光產業未來將朝向兩極化發展,一個是團體化、一個是個別化。團體化就是連鎖品牌,以標準化、高科技、社群、行銷等,提供最快速便捷的服務;而個別化就是強調「絕無分店」,讓人無法模仿與比較,強調自己獨一無二的特色。
不論哪個面向,都是朝向食安、綠色、環保、慢遊、慢食的深度旅遊趨勢。
專業觀光人員 提供顧客多元選擇
台灣師範大學運動休閒與餐旅管理研究所教授李晶表示,觀光是個新奇的體驗,而專業觀光人員如何營造嶄新的體驗,是產業最迷人的地方。它能讓遊客感受當地獨特的風俗民情,也在這過程中認識、深入異國文化。
李晶說,休閒,是自由時間內的自由選擇,就讀運管或餐旅的學生,就是創造休閒機會的人。不論是冒險的體驗、寧靜的休憩或運動的紓壓,這些看似簡單的日常,如果沒有專業人員的規劃與安排,顧客可能不會有那麼多元、方便的選擇。
她表示,學生在畢業後,未來大多會往觀光、餐旅、運動、休閒等產業發展,在生活步調緊湊、工作壓力愈來愈大的現代環境下,上述產業反而成了民眾排憂解悶的重要管道。
因此,不論從事公職,做政策面的推行;或到第一線的非營利組織、遊憩區,擔任活動指導員、解說員;抑或是旅遊、運動行銷等工作,只要是有關於人們「運動休憩」的產業,遊憩與運動學群的同學皆能夠有所涉獵,顯見這產業的發展與可看性。
李晶提到,若想要觀光產業長久發展,而不只是曇花一現,「永續觀光」的概念非常重要。蘇國垚則說,台灣不能只著重大陸的觀光市場,而是要關心日、韓、東南亞國家的旅客,包含免簽的優待、日韓語文的指標、解說等,都要均衡發展,除了友善對待陸客,也兼顧他國旅客的感受,是能讓台灣更具吸引力的關鍵。
【未來出路】
適合就讀對象:對於旅遊、觀光、運動、休閒有所興趣,且有心想把這塊產業變好、吸引更多人參與,並勇於嘗試新鮮事物
可能就業產業:旅館飯店、餐廳、遊樂中心、休閒農場、運動中心、服務業等
主要職位:導遊、解說員、服務員、企畫、行銷、運動管理等
國際視野兼顧學用 餐飲總經理也搶報考
校園現場〉亞洲大學休閒與遊憩管理研究所
2001年,亞洲大學成立休憩系,2005年再增設碩士班,是該校的熱門系所之一,每逢招生季都吸引眾多考生報考。系主任林宜欣自信地說:「我們最大的特色,就是非常國際化!」
以學生來源為例,班上除本國生,還有來自日本、南韓、馬來西亞及越南的學生,宛如小型聯合國。此外,所上也提供海外實習、雙聯學位的交流機會。以海外實習來說,休憩所和日本、新加坡知名企業合作,定期選送學生出國實習,甚至有學生實習結束後獲聘為正式員工。
課程專業多元 優質國際化學習環境
林宜欣指出,觀光業是高度國際化的產業,從業者必須有良好外語能力及國際視野。因此,亞大休憩所致力打造國際化的學習環境,培養學生應對職場的專業知識與技能。
休憩所師資涵蓋觀光餐旅、旅遊管理及運動休閒三大領域,並聘請十多位產業界高階主管擔任業師,協同授課及論文指導。例如前王品集團董事王國雄、雲品溫泉酒店總經理陳惠慈等,都被延攬到所上開課。
值得一提的是,也有產業界高階主管報考休憩所。縱橫餐飲業十餘年、赤鬼牛排總經理林芳如,因工作上面臨瓶頸,兩年前決定重回校園進修。
「在業界,很多決策都是靠經驗做判斷,但有時經驗未必是最可靠的,」林芳如舉牛排店的來客量為例,週六通常是生意最好的時候,店家必須提高人力因應。不過,當她應用研究所教的統計學進行分析後,發現有趣的現象,「以前只知道週六客人最多,卻不曉得每個月週六的來客量不一,不同分店也有差!」
因為這個發現,林芳如得以更精準地配置人力,不僅降低餐廳營運成本,同時提高服務效能。她表示,休憩所的訓練不只克服工作上的瓶頸,同時幫助她修正企業的營運方向。
實務訓練扎實 暖男暖女可發揮所長
去年以全所第一名成績畢業的賴妤洵,求學階段不僅考取導遊、餐服及房務等專業證照,也多次出席學術研討會、發表論文。她印象最深刻的研究所課程是「餐飲行銷個案管理」,老師提供許多企業的情境案例,要求學生尋找解方。
至於,什麼人適合念遊憩與運動領域的研究所?林宜欣表示,具「暖男」或「暖女」特質者尤佳。觀光、餐飲或旅遊業經常要和客人互動,除了言行舉止須令人感到窩心外,個性也不能太內向,才會在這個領域發光發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