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起,考選部放寬律師高考錄取比例,如今,市場上每年新增律師將近千人。
法律人才通膨,造成「行情」被打亂,律師削價競爭已不是新聞;曾經的金飯碗,如今成了紙飯碗。
專家建議,備妥法律相關的跨領域專長,例如商學、資訊、會計、財稅、智慧財產,甚至醫學相關領域,飯碗才能保值。
大型事務所敲門磚 英語能力不能差
「每年將近千人進入市場,你拿什麼跟人競爭?」東吳大學法學院院長洪家殷指出,法律科系畢業生,若僅熟悉傳統法學的單一領域,已經沒有競爭力。
洪家殷觀察,社會大環境近年變化急遽,大學畢業若就急著找工作就業,是相對來說比較短視的做法。
他建議,除非「對念書真的一點興趣也沒有」,若有心從事法律相關行業,大學畢業生可選定第二專長,多花兩至三年進修,增進本質學能與業界人脈。
輔仁大學財經法律學系教授郭大維觀察,產業界對於法律人才的需求,逐漸發展為理論與實務的結合。市場也期待律師各擁專業,逐漸建立市場區隔。
郭大維指出,前年起,考選部為了讓律師具有不同專業,在律師考試第二試增設選試科目,應考的考生可從智慧財產法、勞動社會法、財稅法、海商法與海洋法任選一科應試即可。
郭大維強調,近年來律師數量已經急速增加,市場激烈競爭是必然結果;若考上律師,也不見得一定要從事傳統律師的行業,也可以考慮到企業內部服務,畢竟各行各業都一定需要法律人才。
培養業界人脈 未來出社會更有競爭力
大型企業大多希望求職者擁有智慧財產權或稅務金融相關專長,還要具備流利外語能力。「想進大事務所,英語能力絕對不能差,」郭大維說。
郭大維也特別建議,相關科系學生必須在學期間培養競爭力,除了次專長、外語能力,也要開始培養未來人脈,「不論是老師、同學、學長姐之間、或是業界人脈,出社會後幾年就會顯現出來。」
【未來出路】
適合就讀對象:具有邏輯訓練者、對研究法律有興趣者(跨領域背景學生受歡迎)
可能就業產業:法務助理或人員、學術研究、政治相關工作、政府公職等
主要職位:律師、法官、企業法務人員、調查局人員、關務人員、公務員等
培養專業硬底功夫 就業含金量高
校園現場〉台北大學法律研究所
畢業生若想要披上法袍,得先通過錄取率低於10%的國考窄門。「社會就像一個時代的競技場,如果基本功沒有打好就上去自由搏擊,是不行的,」台北大學法律系教授陳彥良說。
然而,只有基本技能,卻無一技之長,也容易淘汰。陳彥良解釋,大學時期的法學教育只是在扎基本功,即使錄取率不到一成,每年職場上仍然會新增800、900名律師,「傳統訴訟律師早就飽和了,所以研究所就變得非常重要。」
分流學習 戴上披荊斬棘的武器
此外,傳統民事、刑事案件的訴訟門檻太低,若不想被取代,還應在研究所期間培養自己的專業學科領域。
「給你一個披荊斬棘的武器,讓你具備特殊性,」陳彥良強調分流學習的重要。
因此,北大法研所區分為財經法學、國際法學、公法學、民事法學、刑事法學及法理學六組。以財經法領域為例,金融商品變化飛快,如果學生能跟得上變化,多培養智慧財產、金融法、公司法等專長領域,「含金量會很高,要進大型事務所不會太難,」陳彥良觀察。
北大法研所的師資陣容龐大,平均每兩個學生就有一位老師,低生師比成為賣點。「我們的期末報告常常辦在茶館,很像歐洲的沙龍!」回想起教授陳愛娥的「憲法方法論專題研究」,法研所二年級學生邱馨嫻仍回味無窮。由於陳愛娥留學德國,當教到美國的判決,便會提出歐陸觀點,擴大思考的空間。
實務界專家分享 拓展眼界與思考
除了網羅留美、德、日的傑出學者開設專題研究課程、研究國內外重要判決評釋之外,北大也延請法律業界實務人士參與協同教學。其中,陳彥良開設的「公司治理法治專題研究」課程,就請到台灣合作金庫銀行總經理、期貨交易所經理、調查局組長等實務界專家,來課堂分享執業經驗,不僅開拓同學的眼界和思考,也協助學生將人脈的觸角伸往業界。
談起學生與產業的接軌,陳彥良胸有成竹,所上在新北地方法院、行政執行署都有開設課程,鼓勵學生實習,看看真正的法律實務流程。
此外,北大也取得教育部的「教學卓越計畫」,透過不同領域的交流和科際整合,開設租稅行政救濟、醫療科技暨法律及企業併購學程,促使學生多元面向的思考,更細緻專業領域的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