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要讀研究所?對我來說,有兩大理由。
第一是從知識所獲得的「快樂」。
我讀書喜歡讀「很透」,尤其我有興趣的,更是如此。而讀的過程中,會不斷發現問題,我就想弄清楚。我發覺,讀研究所,其實非常有助於我把許多學問脈絡爬梳得更明確。
我專科畢業後,再去念了大學和研究所,我發現,技職和普大是截然不同的學習模組。如工程數學,專科學的是實務操作,因此,我會寫、會改,但學完後,心裡還是一堆疑問,而上了大學後,當老師則會講解其中的原理,讓我在專科時期的疑問,瞬間豁然開朗!
這就是所謂的「讀透」,一門學問,不會只是操作而已,重要的是,能充分明瞭背後的原理。
而這和「快樂」有什麼關係?
前一陣子,我看了《正義:一場思辨之旅》作者邁可.桑德爾(Michael Sandel)在YouTube上的一系列影片,他在課堂上,放了三則影片,內容分別是緊張刺激的動作片、莎士比亞文學,以及辛普森家庭卡通。一開始,大部分的學生看完後,都覺得辛普森家庭讓人覺得最快樂,但一經討論後,很人就改選莎士比亞。
這是因為,動作片和卡通,都有很強的娛樂效果,偏偏感官刺激,往往無法持久。反觀莎士比亞,讓人領會到人性又欣賞到文學之美,是一種持久的幸福與享受。再加上,學生們透過課堂的引導,思考了一些原本未曾想過的事,內化成新的體悟和解答,難怪會變成永恆的快樂。
但這種快樂,是需要經過「教育」的,也是需要花時間的,而念研究所,就仿如開啟知識領域中的快樂之鑰。
不只接受答案 更要學會問問題
最近,「思考的層次」成了教育現場愈來愈常被運用、探討的議題。
我最近常和學生談到「後真相時代」。由於網路的資訊來得又急又快,許多訊息,我們往往來不及判斷孰真孰假,卻已左右我們的決定。所以在高應大,我要求開了很多通識課,讓學生去聽音樂、看文學,我告訴他們,學會專業技能雖然重要,但若要從生活中獲得快樂,就得花時間去了解專科以外的知識,並善用頭腦去思辨。
例如高應大近年所面臨的「三校(高應大、高雄第一科大、高雄海洋科大) 整併的議題,常有學生來問校方「該不該整併?」我們都會回說:「你們認為該不該呢?」學生當下愣住,接著又提出疑問:「整併後對我們權益有什麼影響?」這時老師也不急著給答案,倒是反問:「你們覺得會影響到哪些權益?」
我覺得,這樣的回應很好。過去的教育,學校會很直接給答案,學生也只期待被餵養,但很多事情通常沒有標準模組。
於是我們的老師在回應學生時,都會「用發問回答學生的發問」,而學生則也養成自己先去找答案。一旦如此,學生才會用批判和思考來解構問題,而這樣的思辨模式,會讓學習的功力,提高兩三成。
用思考找興趣 撐過畢業五年撞牆期
反觀,目前很多學生讀研究所,並不是想要把書讀透,而是應父母要求,或盲目跟著大家一起升學。科舉制度已經停了100多年,但餘毒還在,許多人還存有「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思惟。
或許早期真的如此,畢竟,那時能上大學的,已經寥寥無幾了,碩博士更是奇貨可居,拿我來說,我在1986年畢業後去大學當講師時,月薪就高達2.8萬了,遠高於許多職業。再加上,台灣經濟正在起飛,許多產業都需才孔急,當時更不乏許多學成歸國的明星級人物,如丁肇中、李遠哲,讓那時的年輕人產生了「投射效應」,認為念研究所,有朝一日就能像他們一樣偉大。
但時代不同了,現在的學生,一定得認清現實──將來畢業後,未必能像幾十年前那麼容易有好的出路。
現在很多學生在進入職場的前五年,往往覺得老是做基礎而無聊的工作。但如果你能利用這段期間,去思考研究所所學理論,怎麼和現有作法以及所遇到問題連結,你就會從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體會到自我成長的樂趣,進而把那個領域「讀透」,並在未來的五年十年,帶你快速起飛。
所以,念研究所,一定要有個「想把書讀到透」的動力,才能驅使你把研究所念好。而不是因為一張文憑、或爸媽要我讀就去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