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專業關懷、傾聽 對抗藍色憂鬱潮

學群導覽〉社會與心理學群

張瓊方
user

張瓊方

2017-09-22

瀏覽數 9,350+

專業關懷、傾聽 對抗藍色憂鬱潮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本文出自2018研究所指南

現代人生活高壓,憂鬱症人數逐年攀高。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WHO)曾指出,憂鬱症是繼癌症、愛滋病後本世紀第三大疾病,不難想像它對個人及社會所造成的影響。

社會與心理學群的專業,正是關懷助人、解決社會問題的學門。如社會所探討自殺、貧窮與犯罪等現象;心理所分析認知、壓力與健康等議題;諮商及社工所則關切如何提供協助、照護弱勢。

不過,社會與心理學群的範疇可不只這些。像是人類與民族學、勞工關係、家庭教育、犯罪防治、宗教學等,都是社會與心理學群的一環。

其中,臺灣師範大學在人類與兒童發展、家庭教育領域,可謂國內的教研重鎮。另外,中正大學的犯罪防治系所也是指標型系所,除了應屆畢業生,包含警界人士、社工、法官、調查員等,也都慕名前來報考。

「念心理所的人,通常較樂意了解、傾聽別人,」政治大學心理所畢業的賴羽琁說,心理相關工作需接觸各種人,尤其像臨床或諮商心理師,經常要協助情緒障礙的患者走出憂鬱。除了心理專業背景,也須具備耐心及善於傾聽的特質。

政治大學心理學系系主任楊建銘指出,無論臨床或諮商心理師,皆限定取得心理相關系所碩士學位才能報考。「心理師是很專業的工作,必須經過研究所的訓練才能執業。」

與產業緊密連結 各行各業需求夯

以政大心理所為例,師資涵蓋臨床、諮商、認知科學、工商與健康心理學等領域,所上也提供見習或實習機會,幫助學生及早探索就業性向。

「很多企業都愛用心理所學生,」楊建銘表示,心理學跟許多產業有關連,加上研究所的量化統計、心理實務訓練扎實,就算不當心理師,在其他領域也能發光發熱。

以行銷為例,商家促銷商品時,必須了解消費者的購買意願及行為,此專業工作往往由心理學人才勝任。

大型企業愈來愈重視員工的心理健康,不少學生也會在企業擔任諮商師;走學術研究、在學校或民間機構擔任輔導老師的例子也很多。可以說,幾乎各行業都需要心理學相關專長的人才。

楊建銘強調,心理所雖然重視實務,但學術要求一點也不馬虎。他建議有志報考的學生,大學時最好累積研究經驗,比如參加科技部大專生研究計畫,或跟著教授做研究,較有機會在面試時脫穎而出。

【未來出路】

適合就讀對象:關懷社會議題,具批判思考能力;樂於傾聽、了解他人想法

可能就業產業:老年照護產業、保健服務業、非營利組織、企業人資部門等

主要職位:學術研究人員、社工師、人力資源管理、臨床或諮商心理師、企業諮商師、輔導員等

【會員免費報名】晶片王國背後,世代賭注如何與信念交織?《造山者》導演帶你進入真實第一線

著重諮商實務演練 匯集各領域專家

校園現場〉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心理諮商研究所

近年重大社會案件頻傳,心理健康與諮商輔導日漸被重視。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心理諮商研究所自2001年創立以來,培養不少專業心理諮商人員,成為該領域極具聲望與資源的學系。

比起其他學校較強調學理,國北教更重視諮商實務技巧的演練。而該校師資多元,有擅長家族治療的教授趙文滔、遊戲治療大師梁培勇、藝術治療的專家洪素珍等,且大多同時在業界服務,能帶給學生豐富的實務經驗,縮短學用落差。

「我們很多學生說,系上開的選修課很難割愛,因為每一堂都想修!」教授李宜玫驕傲地表示,因為課程多元,且強調學生最感興趣的實際演練,每堂課幾乎都搶破頭。

心諮所今年即將畢業的研究生蔡函儒表示,因為在國小兼職實習,覺得和小孩在一起十分有趣,未來打算朝兒童諮商輔導發展。她認為國北心諮所的資源,能養成不同領域的專業心理師,直呼:「真得恨不得把所有的課都修一遍!」

令人意外的是,心諮所的學生來自各領域,大學時就讀心理相關科系僅約一半,心諮本科出身的更不到三成,許多學生來自會計系、植物系、電機系等八竿子打不著的學系。李宜玫觀察,同學們多是碰到重大的生命轉折,才毅然放棄本來的高薪工作,轉換跑道。

「除了對人有興趣,對自己的敏感度也是很重要的特質,」李宜玫強調,諮商過程不只是聽別人說話,更是十分親密的互動過程。好的諮商師要能清楚掌握自己的身心狀況,只要具備這樣的特質,便是心諮所想要的學生。

普及心理諮商觀念 拓展就業機會

根據「心理師法」規定,要從事諮商,須具備碩士學歷,並考取心理師執照。因此,幾乎所有研究生皆以考照為目標,考到後再依據不同的興趣與專長,進入醫療體系、學校、社福機關、企業人資部門,或成為到處接案的「行動諮商師」。

李宜玫分析,諮商的服務對象分為三部分,頂層的有錢人能夠花高額費用找最好的諮商服務,弱勢族群已有一套心諮結合社工的扶助體系;反倒是一般民眾對心理諮商的觀念尚未普及,若碰到心理問題,多求助於精神科醫師或求神拜佛,反而不會找諮商師協助。

「心理壓力不一定要吃藥,可以透過人際支持、情緒抒發、想法轉變等方式改善,」她把臨床吃藥比喻為開刀,諮商就像是復健,還需要結合不同領域的專業協助,是團隊合作的過程。

她指出,如果大眾對心理諮商的認知沒有打開,研究生就業就相對限縮,但近年台灣社會對心理健康日漸重視,需求增多,諮商仍有無限發展潛力。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