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總統李登輝生前推動培育台灣自有肉牛品種,人稱「泰公」的中華開發金控前董事長劉泰英接手延續其志業。去年,「源興牛」通過農業部品種認證,標榜擁有日本「但馬牛」血統、肉質鮮甜,素有「台灣第一牛」之稱。過去發展低調神秘,如今釋出明確市場訊號,宣布啟動「三年千頭代養計畫」,盼將源興牛端上更多台灣人餐桌,提升本土牛肉自給率。
源興牛起源於1930年代日本引進的兵庫縣但馬牛,原為農耕役用牛,戰後留存於陽明山區,長年未經雜交,血統純正。
李登輝生前推動培育台灣國產肉牛,晚年從擎天崗僅存的19頭牛群著手保種。劉泰英接手推動,接任源興居生技公司董事長,並以花蓮新光兆豐農場為保種基地,結合中央畜產會技術協力,2022年完成育種「源興牛」,2023年通過農業部新品種審定。
「泰公」劉泰英接手李登輝遺志,致力推動台灣人吃台灣牛
年事已高的劉泰英,仍每年親赴牧場視察至少一至兩次。7月15日再度踏訪,見到小牛茁壯成長,他臉上浮現欣慰笑容,邊點頭邊說:「長好快!」
源興居生技公司宣布啟動源興牛千頭代養計畫,記者會上除董事長劉泰英、副董事長宣昶有等人出席外,中央畜產會董事長蘇治芬也到場力挺;這也是蘇治芬自去年底上任以來,首次以中央畜產會董事長身分公開出席媒體行程。
「很多餐廳跟我要牛,但真的沒辦法給。」劉泰英表示,目前牧場僅有約200頭牛,一年出欄約50頭,平均一週不到一頭,供應量遠遠不足。他坦言,只有當飼養量達到千頭以上,才能真正滿足市場需求、實現原先構想。
他指出,國內牛肉消費市場龐大,日本和牛進口持續成長,顯示台灣消費者對高品質牛肉接受度高。為擴大供應能力,源興居啟動「三年代養千頭」計畫,將與各地優質牧場合作,推動源興牛分散飼養。
劉泰英提及,當初從陽明山擎天崗帶回的原始種牛僅19頭,初期面臨近親繁殖致健康狀況不穩挑戰,靠著農場細心照養才逐步改善。如今雖已成功育種、通過農業部新品種認證,仍面臨飼養數量不足的現實困境。
劉泰英強調,源興牛的草料是用進口苜蓿草,就是希望牠們吃得好、長得健康。花蓮牧場環境優良、空間充足,自己每年至少親自來訪兩次,掌握飼養進展。
回憶起李登輝推動育種初衷,劉泰英坦言,距離「台灣人吃台灣牛」的理想仍有一段路,未來將持續推動代養體系,希望有朝一日,讓每個想吃台灣和牛的人,都能吃得到源興牛。
發展市場規模,3年內擴展至10家合作牧場
源興居生技公司總經理鍾迪名表示,源興牛歷經近百年在地化培育,血液中含有高濃度葡萄糖,肉質自然帶甜,風味與日系和牛入口即化的油花風格不同,具有在地特色。
他表示,目前兆豐農場飼養約200頭源興牛,數量尚無法支撐市場化,為此今年起推動升級轉型,擴大養殖規模。不過,每頭源興牛從飼養到700公斤出欄,需耗時約2年半至3年,單頭飼養成本介於新台幣10至20萬元,成本壓力不小。
鍾迪名說,「千頭代養計畫」由源興居提供種牛、血統管理與技術指導,合作牧場負責飼養育成,並獲中央畜產會與農業部技術支援。首年由2家農場試辦,預計三年內擴展至10家合作牧場,建立穩定供應基礎。
他說,目前已與雲林芸彰牧場、農場晃晃展開合作,推動源興牛契作代養計畫,目標每年穩定出欄300至500頭,預計三年內達到千頭飼養規模。
鍾迪名強調,合作牧場須遵守不得使用瘦肉精、抗生素與生長激素等規範,未來將透過不同飼料配方與配種策略,發展多元肉品風味。他也提到,待牛隻達規格後,由源興居統一收購上架販售,實現「買得到、吃得起」的國產肉牛目標。
台灣肉牛市場仰賴進口,愛吃牛自給率不到5%
蘇治芬受訪指出,台灣肉牛年需求高達18萬公噸,但自給率僅4.8%,嚴重依賴進口。她坦言,源興牛雖擁有獨一無二的品種優勢,但在商業接軌上仍有距離,籲政府與民間力量共同投入,協助其走向市場,成為台灣的特優品種。
蘇治芬強調,源興牛在育種方面已付出巨大努力,但要發展至第二階段的市場化,政府介入顯得尤為重要。這不僅是為支持單一企業發展,更是從國家層面保護生物多樣,進而創造台灣獨特畜產優勢的關鍵一步。
此外,她也提到,台灣民眾的肉品消費習慣也在悄然改變。過去以豬肉為主,但近年來雞肉消費量逐漸攀升,特別是速食業興盛以及健康意識抬頭,讓舒肥雞胸肉等產品大受歡迎。無論是哪種肉品,發展自有品種、提升自給率,都是台灣畜產業的重要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