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用落差」是近年企業主對台灣教育界最常見的批評,許多老闆和主管批評學校教出來的畢業生能力不足、態度不佳,和以前的學生根本沒得比。
然而年輕世代也滿腹苦水,覺得企業主要求太高、欠缺學習空間,更抱怨學校所學與職場脫節,進企業後一切還是得從頭學起。
也因此,「產學合作」近年來成為台灣各大專院校招生時宣揚重點,強調和企業簽有產學合作專案,學生在校就可以先一步認識未來職場環境與產業趨勢;企業則可以透過產學合作,挑選與培養有潛力的未來員工,讓學生畢業即就業,創造雙贏。
很多人對產學合作的最初印象,就是校外實習,但其實目前學校與企業的合作方式,已經包括企業到學校開設產業相關課程,甚至成立專班,直接讓在校學生針對企業需求內容學習;或是學校聘請業師到校授課,或進一步與原本的導師組成雙導師制,直接告訴學生第一線產業現狀;甚至合作成立技術研發中心等等,直接讓校內老師針對企業面臨的問題,帶領學生進行研究。
然而對專業性更強的研究生來說,「產學合作」又能帶來什麼樣更進一步的收穫?
其實,產學合作對研究生最大的幫助,不在於直接幫助就業,而是在「選定研究題目」。
相對於研究所,大學的課程,較基本也偏重理論,常與產業界脫鉤,更遑論目前台灣企業面臨到的問題。
而透過產學合作,讓學生得以看見產業界的問題,設定研究題目時,才更接地氣、切點更精準,甚至還能前瞻地為企業診斷未來的問題。
理工科趨勢〉研究接軌產業界需求
例如南部學術龍頭成功大學,就成立「研究總中心」,推動跨領域產學合作,鼓勵校內教授爭取各種產學合作計畫和技術移轉授權,並引導各中心制度化經營,以企業化經營的方法自負盈虧。
成功大學副校長陳東陽指出,這讓老師成為產學合作的架橋者,達成「研究上的產學接軌」。老師會在各種不同場合、企業與政府合作案中,接觸到各產業企業,甚至聆聽到他們的困難。
企業常常只知道困難、甚至連問題到底是什麼都不清楚,這時老師就能以更全面的學理知識基礎,幫忙企業健診,轉交學生研究,不但將產業問題與學術研究連結再一起,並開拓出新的知識財與技術財機會。
同樣,高雄地區教學與研究領導地位的中山大學,也同樣成立有產學營運及推廣教育處,透過專責機構來整合產學合作、智財技轉與新創育成等業務,讓企業有需求時找得到窗口,進而為校內師生學術研究帶進方向。
位於新竹的清華大學,除了產學合作營運總中心,直接彙整學校教授歷年來所獲證專利資料,讓有需求的企業可以用產業領域或關鍵字進行搜尋,直接對接老師、申請合作計畫。
而鄰近的交通大學,許多知名企業更直接點名合作,例如成立「聯發科—交大創新研究中心」「交大—台積電聯合研發中心」「NCTU Panasonic Research Center」等等,都是把學術研究與企業需求直接串聯,量身培育對應人才;學生也可以提前接觸到產業第一線所使用的機械、技術、流程,並認識未來可能工作環境,達到雙贏。
人文科趨勢〉建立商業思惟即戰力
而對於近年來廣受歡迎的商業、設計等人文社會學院研究生來說,產學合作亦是為理論的殿堂,植入實務的元素。
以近十年來畢業學生人數暴漲2.5倍的設計學院為例,被全球知名排名網站Ranker評選全世界前30強設計學校的實踐大學設計學院,就積極鼓勵老師積極爭取各種產學合作計畫。
不管是服裝設計學系與廠商進行服裝印花圖案合作案、包裝色彩規劃提案,或是工業產品設計學系與電競廠商合作的滑鼠產品設計提案、公仔設計計畫等等,都是藉由老師接案、廠商需求、學生設計的模式,帶領學生研究相關的文化議題、產業專題,協助學生理解廠商需求與設計的市場性,業者也同步可以評估學生的專業能力和技術水平,是否能夠理論與實務合一。
另外,高雄應用大學文創系系主任翟耀平也補充,做設計不同於藝術創作,必須能被業主接受,設計才會產生價值,這也是為什麼近年來各校人文社會學院都大力推動各種產學合作案,老師帶領學生去與企業或政府接案,不只是幫助學生找到可以發揮創意的空間,更重要的是培養他們「練就商業思惟、理解企業運作」。
因為在產學合作案中,學生必須從「自主做創意」變成「學會先聆聽」,透過理解業者的需要、限制、狀況,甚至企業或地區歷史背景,才能幫忙做出符合對方需要、滿足消費者需求,以及在預算之內能完成的設計,「這就是商業思惟,也是學生走出學校後,能不能被企業所肯定的最重要關鍵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