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拓展跨領域實力 無懼少子化衝擊

學群導覽〉教育學群

張瓊方
user

張瓊方

2017-09-22

瀏覽數 9,500+

拓展跨領域實力 無懼少子化衝擊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本文出自2018研究所指南

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也是一個最壞的時代。 

近十年來,台灣高等教育面臨少子化危機,許多學校被迫縮班、併校甚至廢校,不少教師別無選擇,減少授課節數。專家建議,教育學群學生提早規畫次專長、跨領域能力,在就業市場中仍有機會找到利基。  

台中教育大學前校長、現任榮譽教授楊思偉指出,以往研究所教育學群有兩大出路:第一是繼續學術研究直到博士班,畢業後尋找大學教授教職;第二就是修教育學程,擔任國中小老師。

他不諱言,研究所學歷貶值,某些研究所畢業生也具備通識能力,使教職的競爭更加激烈。然而,若能具備社會人文領域專業,就業方向應該更寬廣。他建議學生修習第二專長,除了教育專業外,更具有跨領域學習的能力,讓畢業後的出路不再僅限於教師一職,對未來有更多的選擇機會。

教職以外 亦可往人資、文教發展

 

例如,教育系所畢業生有兩大類就業出路。其一是前往企業人資部門,擔任人才訓練、企畫工作;其二是任職廣義的文教行業,其中又以補教業為大宗。此外,教育專長學生若能出國留學,就業選擇將更多元。

他舉例,曾有教育研究所學生畢業後未投入教職,選擇進入知名企業人力資源部門,專職員工培訓課程與規畫指導。這名學生個性主動、積極,以教育本質學能為基礎,進行相關策略規畫管理,深受主管賞識。  

楊思偉也鼓勵跨領域人才就讀教育類研究所。例如,擁有法學、經濟學專業的學生,若能結合教育專長,未來可望朝教育法學、教育經濟學方面發展,「國內很少人做這一塊,發展藍海的機率相對較大,」他說。  

如何發現自己是否適合報考教育類研究所?  

楊思偉建議,大學時期應該多方探索就業意向,例如參加社團活動、家教,在與人互動的過程中,發掘自己的專長或潛能。  

此外,可多觀察國內教改或教育趨勢,例如翻轉教室、12年國教、課綱議題延燒,學生不妨自我測試,看對這些議題是否有興趣。  

他也指出,總體而言,國內研究所教育學群報名人數逐年遞減,錄取率逐年提高,在這種時空背景下,各校更重視甄試入學,釋出更多推甄入學名額。當成績不再是唯一指標,對教育懷抱興趣與熱情的人勝出機會大增。  

【未來出路】

【7月空中沙龍】會員免費參加>>半導體產業如何成為護國群山?

適合就讀對象:對教育議題有興趣、對教學有熱情,跨領域人才受歡迎  

可能就業產業:補習班、中小學教職、研究人員、企業教育訓練部門等 

主要職位:中小學教師、教育行政人員、企業人力資源人員等  

師培名校拚轉型  向業界靠攏  

校園現場〉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

 

公益平台董事長嚴長壽曾比喻:「世界教育趨勢若是一顆飛舞的龍珠,國家教育政策就該像一條靈活的龍,追逐著龍珠前進。」  教育改革迫在眉睫,而一度鬧得滿城風雨的微調課綱,至今仍未上路,「教育應該不一樣」人人皆知,但該怎麼「不一樣」卻儼然成為大哉問。  

教育部2015年統計資料顯示,全台各級學生總人數已較十年前下降13%,專任教師人數也創下近五年新低。對教育學群的學生而言,少子化勢必影響未來的出路;但彰師大這所以傳統師資培育為導向的學校,選擇主動轉型出擊,迎向企業界。  

推實習、海外深造 扎穩根基

 

在研究所時期,彰師大就提供企業實習的機會,把學生推出學術象牙塔,向醫療課程評量、金融教育訓練、人力資源管理等各領域發展。「很多企業都跌破眼鏡,」教研所副教授王智弘自信地說,企業以為那是企管系的領域,「殊不知教育系也會,而且做得比企管系畢業的還要好!」  

除邁向一般產業,教育所也跨出國界。過去王智弘擔任所長期間,積極推動師資培育的國際化,搭配教育部的「教學卓越計畫」,廣募各方資源,把學生送出國,去實際感受教育的國際化。  

然而,全球化的視野若無理論為根基,也可能產生「外國月亮比較圓」的迷思。王智弘舉芬蘭為例,芬蘭的教育典範曾紅極一時,但現已面臨財務危機;學生如果只會模仿,不會反思典範演化的歷程和理論基礎,就不知道該怎麼改變才能避免重蹈覆轍,或是更靈活地運用在台灣的教育現場和制度設計。  

因此,彰師大在教學歷程和理論模型上,都有扎實的訓練;也提倡全英語授課,且大量使用原文教材,輔以全球化的歷練和產學合作經驗,學生的競爭力已不可同日而語。  

「教研所的課程扎實,對我的幫助極大,」彰師大教研所博士班學生蔣秉芳拿到碩士學位十年後,重返學校繼續深造。  現任彰興國中校長的蔣秉芳表示,12年國教改變了校園生態,自己實務上的歷練雖然豐富,但對於課程架構、理論仍需再精進,因而捨棄教育行政、心理、哲學等組別,選擇最需要的「課程與教學組」。蔣秉芳說,現在她也參與觀課、議課、備課,應用所學帶著學校往前走,「在理解力比記憶力好的年紀念博士班,壓力雖大,但我樂在其中。」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