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形容地球與環境學群的學生,一點也不為過。其中,做為基礎學門的地理所,更是該學群的縮影。
包含大氣科學、地質科學、生態學、水文、海洋、都市發展及環境監測等,都是其專業領域。尤其近年天災頻仍,該學門特別重視防災教育訓練。
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系系主任蘇淑娟指出,不少天災通常是人禍釀成。比如台灣每逢豪雨便發生山崩路毀的災害,但多數是人類濫墾山坡在先,才會引發嚴重土石流;臺灣海洋大學海洋環境資訊系系主任梁興杰就指出,該所也開設的海洋環境評估相關課程。
也因此,國內相關系所幾乎都有環境監測與防災教育,目的是將天災人禍發生的可能性降至最低。
「很多人認為地理只是考試科目,其實它和日常生活息息相關,」蘇淑娟表示,地理學關切一如都市發展、社區營造等人與環境互動的課題,而且和大氣所、地質所或海洋最不同的是,地理所較具整合性,幾乎包含各相關領域,能提供更廣泛周延的學識訓練。
關懷土地 首重人與地永續發展
「『人地關係』是地理教育很關切的議題,」蘇淑娟強調,地理所除了提供學術研究及實務技能訓練,更重要的是培育對環境保育有使命感的人才。
她分享,以前地理所有位學生畢業後,進入工程顧問公司工作。某次擔任飯店營建的顧問,發現飯店的預定地棲息著當地特有的「陸蛙」,於是建議業主避開棲地再興建飯店,不僅保全了當地的生態樣貌,也兼顧業主的商業利益。「土地開發並非只是牟利,也應考量永續發展。」蘇淑娟說,因為關懷土地,地理所學生看待環境議題時會更具深度,懂得營造人與自然的和諧關係。
她指出,師大地理所的師資、學制與學習資源完備,歡迎關注地理環境議題的人報考。另外,像是都市計畫、空間分析與社區營造等,也是地理所長期投入的教研領域。
隨著產業多元化,地球與環境學群學生的就業領域也愈廣,例如擔任中學教職、進入環境或工程顧問公司、氣象單位,或透過國家考試從事調查或研究工作等。
【未來出路】
適合就讀對象:對大自然有使命感、平時關切自然與環境議題、喜歡跨領域學習者力,在工程學群內會更加分
可能就業產業:政府公職、教職、工程顧問公司、海事產業
主要職位:地理或地球科學教師、研究人員、測量師、製圖人員、都市計畫師、環境工程師、水土保持師等
深化專業技能 培育全能海洋之子
校園現場〉臺灣海洋大學海洋環境資訊研究所
台灣四面環海,海洋相關系所的大學也不少,但能像臺灣海洋大學一樣,專門培育海洋專業人才的學校並不多見。「國內海洋領域的學者,幾乎都我們學校畢業的,」海大海洋環境資訊系系主任梁興杰自信地說。
海環系前身是1969年創立的海洋學系,一直是國內海洋教育的重鎮。雖然名為「海洋」,但老師們的研究專長十分多元,亦有研究氣候變遷、大氣輻射和沙塵暴的學者。
監測、分析、判讀 與環境互動
提到海洋科學,一般人或許會聯想到洋流、潮汐、波浪等關鍵字,這些確實是海環系的專業研究領域,比如海水的流速、溫度、顏色等。不過梁興杰補充,人與自然環境的關係,也是該系所的應用領域,「蓋一座海水域場對環境的影響有多大?這就要專業評估。」
梁興杰舉例,不少大型工程會影響自然生態,必須先做環評。因此,海洋環境監測、海洋汙染等,也是系所的專業應用領域。
海環系主要培育學生海洋科學、環境監測及資訊處理等三大專業知識。海洋科學偏重傳統的理學院訓練,譬如潮汐、波浪等就是海洋物理學;環境監測則包含海洋汙染、生態變遷等領域;資訊處理則強調軟體及程式技能,學生必須蒐集、分析並判讀海洋相關資訊。
事實上,這三個領域相輔相成。例如去年3月,「德翔台北」貨輪在北海岸發生漏油事件,衝擊當地生態。若想知道漏油範圍多大,就需要遙測影像比對。假如擴散範圍不大,可用飛機低空拍攝;若範圍很大,就需要衛星進行大面積拍攝。接著,還得將衛星蒐集的資料轉換,才能變成「看得懂」的衛星影像。這些都需要跨領域的專業知識技能配合。
產學合作交流多 從做中學成長
除了扎實的學術訓練外,海環所也提供豐富的產學交流機會。
梁興杰表示,碩士班有開設「產業交流與業界實習課程」,學生可選擇到不同單位實習。另外,部分課程也會在學期中,安排企業或研究機關參訪。產學合作對象包含氣象局、環保局、港灣技術研究中心或相關政府機構、民間企業等。
碩二的黃子庭回憶,研究所的「海洋觀測實習」課程令她印象深刻。這堂課會帶學生出海並繞行基隆港,航行結束後,安裝在船上的儀器已記錄下海水的流速、流向資料,學生必須自行利用MATLAB程式,將原始資料繪製成圖像。
「要學程式,還要學轉換、分析資料,覺得很有成就感,」黃子庭說,能學到許多專業知識和技能,是她當初報考海環研究所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