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從專業延伸應用 融入創新科技能力

跨界整合 創新課程應運而生

謝明彧
user

謝明彧

2017-09-21

瀏覽數 6,400+

從專業延伸應用 融入創新科技能力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本文出自2018研究所指南

隨著資訊科技的滲入,帶動所有產業的資訊化、數位化,甚至大數據化、AI化,讓產業跨界成為必然時,以往學校分院分系的作法,顯然落後與不足。

有鑑於此,各類對應新趨勢的學程、系所、學院、研究中心孕育而生,結合企業資源,以培育後產業趨勢的人才。

例如,為了因應全球大數據風潮,東吳大學率先於2015年成立巨量資料管理學院,同年中原大學也推出巨量資料商業應用碩士學位學程,交通大學則在2016年,新成立數據科學與工程研究所,都是為了解決各界需求孔急的大數據人才。

再如面對徹底顛覆金融業生態的數位金融科技,政治大學在2016年成立金融科技研究中心,東吳大學則成立富蘭克林金融科技開發中心。而台灣大學、交通大學、高雄第一科大、雲林科大則紛紛成立數位金融學程,在金融專業知識上再增添原本擅長的大數據實作訓練,引來金融業直接向學校預定人才。

這突顯了大學在面對時勢變遷時,所採取的兩種作法─從科技專業跨入新產業應用,以及從既有領域導入新科技應用。

科技創新 整合人文、商學多元領域 

以科技為強項的學校,是以資訊為主軸,將觸角延伸到金融、商學、管理等其他領域,培養學生將科技創新應用到各大領域的能力。

交通大學金融科技創新研究中心,成立目的正是如此。

例如機器人理財,是運用大數據分析技術,了解使用者行為和風險偏好,提供投資人最適合的投資組合與建議;程式交易則是將傳統交易決策概念,程式化寫入系統中,來提高投資報酬率穩定性等。

除產業趨勢外,許多學校還針對社會變化,思考新興科技可以應用的領域,進而結合不同學院專業,開設對應的跨領域學程。

例如高齡化社會到來,元智大學2003年率先成立「老人福祉科技研究中心」,並在工學院之下,推出「老人福祉科技跨域產業學程」,研究相關的硬體開發、科技輔具、醫療器材,以及高齡者通性產品等產業需求。

但硬體要做好,一定得搭配高齡者生活情境,例如健康、住家、通訊、醫療照護、遠距服務、育樂、旅遊、安養等服務使用。

所以元智大學以工學院下機械系的「老人福祉科技」和工管系的「人因工程」為首,結合了通識教學部的「老人學」、人社院社政系的「社會福利」和管理學院的「服務行銷與管理」,帶領學生研究機械科技怎麼運用在未來的老人照護上。

【7月空中沙龍】會員免費參加>>半導體產業如何成為護國群山?

這種從科技跨新產業的作法,也將原本被許多理工科系學生認為是學習配角的通識課程內容,轉化為學習主角之一。

理解消費者 而非變身資訊工程師

相對的,商學、金融等相關學門,面對科技入侵金融業,更無法忽視將金融和科技結合的能力。

對此,東吳大學企業管理學系助理教授歐素華認為,不管是金融科技還是巨量資料學程,都不是要學生轉行去當資訊工程師,重點在學習怎麼用新科技理解消費者,「科技,是幫經理人做出正確商業決策的工具。」

東吳大學就率全國之先,推出金融科技學程,然而對於選修的學生,東吳則要求必須先修過「經濟學」「會計學」和「統計學」等商學基礎課程。

有了商學基本概念,才能進一步修習包含「金融科技導論」「大數據分析」和「金融應用程式設計」等10個科技相關必修學分,以及「數位金融與風險管理領域(例如金融法規)」、「創新領域(例如電子商務)」、「巨量資料領域(例如資料探勘)」與「資訊科技領域(例如App開發)」等四大選修課程。

歐素華表示,這個架構,就是讓學生從「基礎商學」為底,再架接上「科技理論與程式能力」,最後對應到學生個人有興趣的Fintech應用面。

然而要把Fintech做得好,除了理論和程式能力外,另一個關鍵是能不能有足夠實際案例做分析。

去年11月,政大成立商學院金融科技研究中心,就是與勤業眾信(Deloitte)、安永(EY)、安侯建業(KPMG)與資誠(PwC)等四大會計師事務所合作;而東吳大學則是與富蘭克林投顧合作成立金融科技開發中心,都是希望能藉由產學合作的方式,引進企業大數據資料,找出更貼近消費者實際需求的新科技應用。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