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評估學習動機 務實找出差異化

校長經驗談 〉中央大學校長 周景揚

謝明彧
user

謝明彧

2017-09-21

瀏覽數 18,750+

評估學習動機 務實找出差異化
 

本文出自2018研究所指南

在美國,念研究所這檔事和台灣很不一樣!

很少大學生一畢業就直接升學的,因為美國大學學費很貴,念完大學,如果學生還無法確認志向,會先就業,賺錢還學貸。

工作後,發現自己真正需要進修時,才再重回校園讀研究所。對美國人來說,研究所儼然是一種「回流教育」。

我覺得,這心態很務實,要不要讀研究所,一定要「動機」清楚。

一般來說,讀研究所動機有三:

一是「彌補能力上的不足」,誠如上述的美國研究生狀況,工作後,從實務上,補足自己能力和學識不足之處,或發現自己志不在此,想去開拓領域,才回頭來念研究所。如此一來,會很清楚知道自己要什麼,而看問題、學知識,還是時間配置,都比為讀而讀,效率高很多。

二是「對人生有更高的理想」。假設你想在有生之年,成就更偉大的事,一般而言,經歷研究所的訓練,做事的格局會更大。

三是「想做學術研究」,尤其是想要投入教職。在台灣,要當大學教授,一定要有博士學位,且最好是知名大學畢業,所以非念研究所不可。

其實,在進行博士班招生時,我從不對學生說:「你們一定要念博士」,反而,對於想念博士班的學生,一定會反覆確認他適不適合?有興趣嗎?動機對焦定調後,才讓他來。

所以中央大學的學生應屆升學讀研究所的比率雖然只有五成,低於許多國立大學的七成,但我反而覺得這樣才是正常的。

【會員限定活動】想懂護國神山的背後?和《造山者》導演一起看見時代的選擇!立即報名>>

技能升級 探索、解決問題成關鍵

在台灣,平均花兩年念完碩士,我覺得用短短兩年把大學所學的技能繼續upgrade,其實還滿值得的。尤其,念碩士要寫論文,學生可以從中學會「發現問題」與「解決問題」,這對能力的養成,十足關鍵。

我在美國第一流的研發中心貝爾試驗室工作九年,裡面用的人幾乎都是博士。為什麼?因為在美國,碩士可能不必寫論文,但博士一定要,因為受過論文的養成,能讓人「找到一個別人還沒解決的重要問題」。

因為,無論在學術抑或工作領域,要處理的議題不勝枚舉,但你得判斷輕重緩急,等於你要十分了解全貌,才能找出挑出最核心的議題。

然後,你還得確認這議題是否有人曾提出解方?如果有,解方是否還有缺陷?是否可以再優化?而為了證明你的解方更好,你會做哪些實驗,來支持自己的論點。

最後,還得把對議題的觀察、定義、解法、論述,完整的寫成論文。還得精準、明確地表述,例如有些博士生無法順利面對委員質問,也一樣畢不了業。

細究這些歷程,都不難看出,碩士和博士班,最大的價值是培養「獨立探索問題的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就是說,一但你拿到博士學位,你一定在你所研究的領域中,具有世界一流的專業。畢竟你是徹底了解整個領域並做出了分析與判斷,如此才能畢業。

這件事遠比你選擇什麼論文題目更重要。因為進入職場後,你所面對的問題,常常是沒有前例可循,更不會有指導教授告訴你該怎麼做,當一切都要自己摸索,怎麼從未知中看見可能的破解線索,就是一個普通人與專家的差異。

所以讀研究所對未來有沒有幫助?如果你明白自己的動機,並在研究過程中,把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和「表達論點」的方法徹底鍛鍊,你的學習才夠扎實,也才能真正在未來職場上,幫你做出不一樣的差異化,讓你的讀研究所,真正變成一種務實的選擇。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