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大師彼得‧杜拉克(Peter F. Drucker)曾說:「在知識型的社會,獨門科技已少之又少,一種產業需要的知識逐漸來自其他完全不同的科技,而這個產業的人對這種科技經常完全不了解。」
多元智能當道,這段話也為管理學群的發展趨勢做了最佳註腳。
跨領域當道 讀MBA背景不設限
「歡迎各種不同背景學生來念MBA,」臺灣師範大學全球經營與策略研究所特聘教授董澤平指出,管理科系偏好不同背景學生就讀。
例如,科技產業特別偏好雇用擁有管理碩士學位,同時擁有電機、機械、化工、物理、醫學等大學背景的學生。
他舉例,科技公司業務需求量大,跨領域整合能力的人才若進入產業,比起非科技或理工背景的學生,對於產品的熟悉度將更具優勢。甚至,不少企業從工程師中挑選有意進修者,資助員工進修行銷、商管學位。
如果你擁有文史哲背景者,並且取得管理相關碩士學位,也是一種就業力加乘的保證。
董澤平舉一名中文系畢業、研究所主修企管的學生為例,畢業後順利進入商業銀行擔任儲備幹部,未來發展可期。
文創產業夯 相關系所後勢看漲
董澤平觀察,從就業市場角度來看,管理學群除了傳統「五管」,意即「生產與作業管理」「行銷管理」「人力資源管理」「研究發展管理」「財務管理」等固定領域,文創產業相關專業的需求也日趨旺盛。
董澤平指出,近年來國內就新增了約30個文創產業相關系所,類型雖然較為新穎,但是後勢看漲。
人力銀行曾針對7、8年級年輕人調查其創業意願,有高達八成五表示渴望創業。
創業,也就是經營管理一家公司,要建立組織、制度、文化、品牌,要開發產品、爭取訂單、處理人事、管理財務……,需要的是從1到100的經營智慧,而這些,都是管理學群所學的實踐。
例如台大管理學院的創新創業MBA,課程以「創業」和「創新」為核心,幫助學生著手進行創業計畫的發展與實踐,對有心創業者來說,無疑是職前準備的不二選擇。
【未來出路】
適合就讀對象:具有邏輯與溝通能力、大學科系多元背景更佳(文史哲、理工不限)
可能就業產業:金融業、製造服務業、資訊科技業、人力資源等
主要職位:儲備幹部、行銷、企畫、人力管理師、產品企畫開發人員、業務人員等
海外見習機會多 國際化質量近乎留學
校園現場〉中山大學國際經營管理碩士學位學程
近年各大學力拚國際化,學校不斷開設英語課程、鼓勵出國交換。其中,中山大學的國際經營管理碩士學位學程(簡稱IBMBA),堪稱是國際化的出色案例之一。
先看IBMBA的修業規定:全英語授課,出國交換至少一學期才能畢業;交換期間,至少要修九學分的非中文管理領域課程。另外,班上有半數是國際學生,學習環境近似留學。
「我們希望學生具備國際視野、包容多元文化的胸襟,」管理學院院長陳世哲表示,國際化的學習環境不僅提升就業競爭力,也增進學生對異國文化的敏銳度。海外交換與實習也是該所的一大特色。IBMBA和加拿大維多利亞大學、奧地利林茲大學簽訂移地教學合作。這項交換計畫歷時九個月,學生須在台灣、加拿大及奧地利各上課三個月,才能獲得學程證書。尤其在奧地利交換期間,林茲大學會安排學生到當地企業實習,等於交換、實習一箭雙鵰。
今年即將拿到碩士學位的陳聰敏即是參與計畫的學生之一。他表示,跨歐、美、亞三洲,與來自20幾個國家的30多位同學共同學習,是一種非常難得的學習經歷。陳聰敏在9個月當中,曾與澳洲、加拿大、奈及利亞、俄羅斯、摩洛哥、法國和中國大陸的學生共組團隊學習。
「我們以學生顧問的角色為企業解決問題,」陳聰敏舉例,在奧地利學程的小組為澳洲鋼鐵公司的策略部門做了一份詳盡的全球汽車產業趨勢分析,「汽車是該公司最大的客源,我們小組提出了往新興市場及高科技發展的方向。」
走入企業 累積學以致用的創業學
另外,IBMBA也重視和產業接軌,比如這學年度的「企業管理研討」課程便安排企業高階主管或創業成功人士來校授課,由企業家提供所屬公司實際案例供學生討論與管理練習。陳世哲指出,受邀企業包括台灣飛利浦文教基金會、日月光半導體、台灣IBM、中美和石油化學、三輪齒輪等。
「企業諮詢方法與實作」課程,則帶領學生實際進到企業作管理診斷和諮詢,合作企業產業類別多元,包括:彼得兔寢具、達固扣件科技、熟果顧問、安天德百電等。
IBMBA的另一特色是學生多元。除了近半數是外籍生,每屆大約八成學生有過工作經驗,且專業背景十分不同,過去曾錄取建築、法律、教育、傳播、資工、商管等不同領域的考生。
陳世哲說,商管不像理工科有非常高的學習門檻;除了英文好,最重要的是對國際企業感興趣。陳聰敏表示,跨國學習加上學生背景多元及實務經驗,開了眼界,也激發思考。自己畢業後便將「創業學」課程中的創業計畫稍作修改,實際拿來創業,真正做到「學以致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