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5月,輔仁大學哲學系有57名大學生申請轉系,人數破歷年紀錄。這是「令哲學系最不堪的日子,」輔大哲學系系主任尤煌傑感嘆。
讀哲學,真的沒有用嗎?文史哲一向被視為冷門系所,除了給人「難找工作」的刻板印象,強調批判思考、邏輯思辨的能力訓練,也被認為難以立即應用於職場。尤煌傑說,這些往往是外界未深入了解所產生的偏見。
事實上,念哲學的人因為思考透徹、邏輯組織能力強,當公司要栽培主管時,哲學人才反而能脫穎而出。
守成學術、進攻實務 讓自己更有優勢
尤煌傑指出,哲學所主要訓練抽象思惟、價值判斷及行動整合等三種能力。比如發生一起社會事件,哲學所學生會穿透表象,分析事件的成因以及背景,並判斷哪些資訊值得信賴、採用,這種思辨能力比其他領域的學生相對更好。
值得一提的是,大眾常認為文史哲學群只重視理論、缺乏實務訓練,實則不然。例如輔大哲學所近年和其他系所合作,開設像哲學諮商、兒童哲學等課程,便是哲學教育的實務應用。
尤煌傑舉兒童哲學為例,小朋友也會面臨人際關係、情緒或思考上的問題,為幫助他們走出情緒困擾,哲學所學生會透過繪本、說故事等方式進行交流,讓小朋友思考人生哲理問題。
另外,師大歷史所也積極開設應用史學相關課程。歷史不再是冷冰冰的記載,包含了口述歷史、文化導覽、經典註釋及翻譯等,都是歷史所學生的實務專長。台灣大學歷史系系主任楊肅献指出,歷史研究所的教育目標將會更多元化,「不會棄守固有的學術訓練,但會加入更多的應用訓練。」
尤煌傑表示,哲學是萬學之學,任何學門都和哲學有關係。不論學科背景,都歡迎報考哲學所。楊肅献則表示,台大歷史所往年也有收過法律、電機、資訊、商管等不同背景的考生。歷史所重視學術人才培育,如果大學時有參加研究計畫或學術發表經驗,更具優勢。
【未來出路】
適合就讀對象:喜歡思考、具有邏輯與思辨能力、大學科系背景不設限
可能就業產業:媒體或新聞業、中小學教師、文化產業、政府公職等
主要職位:學術研究人員、中學教師、華語文教師、新聞媒體人員、文字工作者、文史導覽員等
學風開放、歷久彌新 奠定學術聲望
校園現場〉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淡江是全台第一所私立學校,去年歡度創系一甲子的中國文學系,也是淡江大學歷史最悠久的科系之一。即便放眼全台大學中文系,較其資深的亦屈指可數。
1956年由聲韻學名家許世瑛教授創系,時隔20餘年後,教授龔鵬程在1988年創辦研究所,直到1999年博士班成立,淡江中國文學系的學制方臻完整,自此系所發展與格局日益繁茂,目前系所共有專、兼任教授近40位,師資陣容龐大。
或許正是因為博士班設立較晚,造就了淡江中文系「多元開放、歷久彌新」的特色。
中文研究所所長殷善培指出,淡江前40屆的畢業生,要讀到博士必得轉赴他校;前40年的師資,自然也無一是「純」淡江人,因而造就淡江中文沒有本位主義、門戶之見,不斷有精英匯入的開放學風。
淡江中文研究所設立之初,便以文學、社會與美學的教育研究發展為主軸,在中文學界首開「文藝行政與文學社會學」「世界漢學」等課程,並年年舉辦「文學與美學」「社會與文化」兩大國際研討會,奠定淡江中文的學術聲望。
所長殷善培指出,每年舉辦大型國際研討會的傳統30年來沒有間斷過,以今年1月舉辦的「文學美學」國際研討會為例,除了台、中、港學者之外,還邀請日本、韓國、美國、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國學者參與,成果相當豐碩。
結合學術與時務的研究室,也是淡江中文的一大特色。
典藏數千冊華人世界女性文學及現當代文學理論書籍的「中國女性文學研究室」,是第一個成立的專業研究室。
學程玩創意 整合文學院五科專業
近年中文所將重心由學術研究微調到創意領域。
殷善培表示,「文創學程」便是結合文學院裡中文、資傳、歷史、資圖、大傳五大科系,朝創意漢學、文化觀覽、創新出版、影視娛樂、數位內容等方向發展,「一言以蔽之,就是要賦予古典文學新的詮釋。」
數位e筆書法就是成功的案例,由張炳煌教授領軍,經過三年跨領域的努力,成功將電腦系統與傳統書法結合,顛覆了傳統書法的筆墨限制,在平版電腦上也可以寫出書法的效果,這套e筆書寫系統,已在各國申請專利。
淡江中文研究所分「文學」與「語言文化」兩組。碩二的林映君是大三就申請研究所、大四開始選讀研究所課程的「預研生」,著迷「圖像與文學」的她,選擇文學組,正試圖從豐子愷的版畫資料去了解中國藝術史。「豐子愷的藝術是一種中國風的漫畫,」她說,畢業後希望能朝出版業發展,繼續她的漫畫文學。
碩一的林宸帆是所長口中年輕一代裡少有的「古典詩人」,詩作「淡江雜感」奪得台灣瀛社詩學會全國大專生古典詩比賽首獎。林宸帆大學念歷史系,研究所改念中國文學,選擇古典詩學專題研究,他說,歷史雖是強項,但興趣在中文,「文史哲本來就不分家,」他說。
中國文學系所的出路為何?殷善培指出,所學與就業未必要有關連性,「在中文所得到的是不一樣的職前訓練,」他表示,近年研究生選修教育學程的比例增加,學生希望將來有機會可以當老師,「現在的學生比較有想法,出路也較廣,除了教書、編採之外,也有人從事策展工作,但無論做什麼,良好的文字掌握能力都是一大利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