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擁國際移動力 在全世界都能生存

校長經驗談〉雲林科技大學校長 楊能舒

謝明彧
user

謝明彧

2017-09-21

瀏覽數 8,050+

擁國際移動力 在全世界都能生存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本文出自2018研究所指南

很多年輕人覺得景氣不好、工作難找,乾脆繼續留在學校讀研究所。但你不可能讀一輩子書,就算晚兩年出社會,到時一切就好轉了嗎?

然而反過來想,正因為台灣的環境可能會一直不好,所以更應該趁著學生時期,把「未來的專業」與「國際移動力」給鍛鍊好,否則等到了職場真正要用時,就緩不濟急了。

有些人覺得「專業」就是即戰力,一畢業就能獨當一面。但學校不是職業訓練所,能學的不只是專業知識,還有邏輯思考與趨勢觀察力,學會了,能自己研判趨勢,創造前瞻,而缺乏了,你將只是個庸庸碌碌,處理當下的人,被眼下的格局給綁架。

開拓未來的專業 擺脫辛苦宿命

以先前火熱的3D列印來說,台灣很多廠商都致力於生產3D列印機,但其核心技術在於列印用的金屬粉末,也就是要讓粉末被雷射燒灼時,要讓它燒到熔解,卻又不能變成一灘水,日本和德國就因為掌握了這樣的關鍵技術,就能列印出許多成品。

反觀台灣,一直著墨製造於3D列印機,偏偏這項技術層級並不高,很容易被取代。

這間接突顯了台灣一直缺乏前瞻思惟。早年,台灣製造業都是買國外機器和材料來生產,台灣人很懂得操控機器,也擅長提升機器良率,雖然這讓台灣的工業產值大幅提升,卻也落入代工的宿命,被上游客戶壓榨,永遠都是毛(利)三到四。

回想一下,台灣過去40年,幾乎就是將所有念理工的人都關在工廠裡。而現在,很多科技大廠,員工是都做二休二,沒有年假,沒有三節,當企業把員工當成機器人,關在工廠裡,不啻將一些具有研發能力、趨勢前瞻的人才給埋沒掉了。

我的母校台大電機,有一陣子氣氛也是很差,大學部、研究所的同學不太敢畢業,因為他們不想步上學長姐的後塵。

所以我認為,攻讀研究所,不要將自己局限在學到就業後的專業職能上,而是要以專業為核心,進一步加強磨練自己解題的邏輯思惟,以及對於所在產業前瞻的趨勢觀察能力,「先弄清楚世界未來會需要什麼,才能對焦,自己現在該學什麼?」

現在訂雜誌就送>>亞諾納行李箱:TSA鎖+手機支架+煞車輪一次到位

除此之外,你更得養成「國際移動力」。所謂國際移動力,不只是你會講英文、可以在國外生活,而是你必須對鄰近國家接下來發展所有認識,到時候你才知道要移動到哪裡。

觀察科技業或製造業這幾十年來的發展,產業聚落是會在不同地區不斷移動的,就像日本是東亞最先從代工轉型的國家,那時,許多工廠搬到了台灣;當台灣富起來,這些工廠又搬到中國,而現在又把工廠從中國搬到東南亞。當工廠決定離開,很現實的是,你要跟著走?還是另找別的出路?

台灣環境不好 你也要能走出去

在早期,當員工被徵詢是否要到海外工作時,還有選擇權,如今,根本由不得員工願不願意,一旦整座工廠搬遷到海外,就算不加薪水,不會再調回台灣,還是得硬著頭皮去。

因此,現在在職場,國際移動力就變得非常重要。畢竟,未來工作的地點,不會僅限於台灣或大陸,而是到處跑。

如果你不想當沒有選擇的棋子,那你就必須在專業技術能力外,幫自己加上國際移動相關的「軟知識」。例如你必須知道,這些國家接下來產業發展的重點?目前需要的人才?熱門的職缺是哪些?

這些答案不會有人告訴你,你必須在每天的工作外,主動花時間去了解國際經濟情勢、海外國家動態、各地職場狀況,透過這些來增加自己面對變化的籌碼。如此一來,當面臨「要不要去海外」時,你的立場就不會是「被選擇去留」,而是「能挑選工作」,以台灣經驗為跳板,跳往更大的市場、幫自己找更好的機會。

甚至未來人才,會是隨著自己的專業能力,因地制宜,到最能發揮的地點、場域應徵。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