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 年 09 月
每到了年底,所有即將畢業的大學生,都在思考明年畢業後,該何去何從?是直接進入職場?還是攻讀研究所,才能讓職涯鍍金?
108學年度教育部最新公告,大學有103個研究所停招或裁撤,但在招生困難的逆勢中仍有34個新系所成立,大部分是跨領域組合,且專業領域僅在研究所招生。近
「十年來,每天我都想是不是乾脆放棄了!我是全場最老的畢業生,但是我做到了。」汪慧瑜穿著博士袍,牽著讀小學的兒子幸福合照。三年前的6月,她的頭銜,除了高中老師、孩子的媽,還多了一個教育博士。十年前,汪慧瑜讀博一時,兒子出生,想到家裡還有房貸,在職進修成了唯一選項,但壓力大到讓她一度休學。其實她的處境並
「我對政大未來的目標,是要成為全世界最頂尖的漢學中心!」政治大學校長郭明政一開口沒有直接回答提問,而是提出自己的治校願景,卻也等於以另一種方式告訴人文社科學子,「台灣的優勢,就是
「懂實做的研究生,比單純發表論文更占便宜,」大同大學校長何明果說,很多企業在實務上常常批評學用落差,覺得碩士比博士難用,這是因為很多研究型大學的指導教授,只是把學生當成完成專案的
交大管科系、政大企研所、美國德州大學財務博士,義守大學校長陳振遠的求學路深耕管理財經、創業投資、企業併購;回台後在企業、創投界工作,才進入學界,成為高雄第一科大與義守大學校長。從
「畢業時,全班幾乎都要去考研究所,但我非常篤定:我不要讀研究所!」中興大學校長薛富盛說,當年他唯一的考量是「知道自己要什麼最重要」,而不是盲目跟隨大眾潮流。
淡江大學校長葛煥昭,大學念中興大學園藝科學系,畢業後前往美國奧勒岡州立大學轉念資訊科學學系。從冷門的農業跳到熱門的資訊,其實他不是追逐熱門產業,而是認真做好當下學業,從幫指導教授
「不知道要寫什麼題目是研究生最大的夢魘,」東吳大學校長潘維大心有戚戚焉地說,台灣教育制度太習慣給學生標準問題與正確答案,卻從不教導學生怎麼看問題,他也曾是如此。到美國念碩博士後,
鳳凰花開嫣紅燦爛,陽光灑落,坐在對面的22歲年輕人曬得一身黝黑,他是今年剛從南部某所工科大學畢業的材料系應屆畢業生。「畢業後有什麼打算?」「先等當兵,然後再去找工作,這段時間看能不能找個短期打工。」 「沒有想過去考研究所嗎?」「完全不會耶!」「為什麼?大家不是說理工科有碩士學歷比較好找工作
科技、製造是台灣的產業命脈,當社會討論碩士學位是否貶值之際,工程學群研究所依然吸引三到五倍的學生來報考,搶手程度可見一斑。機械為工業之母,從電子公司、航太工業,到汽機車產業等都不乏機械工程師的身影。近年工程領域又搭上全球產學研發最紅的人工智慧,新題材加持,讓需求更旺。2017年科技部訂下五年計畫,預
智慧手機、雲端、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慧等新科技出現,不少人相信未來世界是由資訊科技所主宰。上述至少有數億人使用的新科技,衍生出來的熱門行業都是資訊系所涉獵的領域,資訊相關系所畢業生的就業率幾乎是百分之百!從上市櫃的龍頭產業如台積電、鴻海,到政府推動的「5+2」計畫,資訊人才炙手可熱的程度,讓資訊系
酷暑的天氣,只要一睜開眼睛,就感覺地球發燒的新聞所言不虛,極端熱浪與野火在世界各國釀災,連北極圈都出現攝氏32度高溫,未來也可能波及南極企鵝的棲地!夏日冰涼手搖飲熱賣,但近來業者最頭痛的是,必須想方設法尋找「禁用一次性塑膠吸管」後的替代品,為全球吹起的減塑環保風盡一份力。大至極端氣候可能衝擊農產品質
2018年4月內政部宣告,台灣65歲以上人口突破14%,正式進入高齡社會!以人口結構來說,如今台灣每七個人當中,就有一個是老人;守護民眾健康,因應老後的照顧負擔,是台灣的嚴峻挑戰,也是醫護人力需求居高不下的原因。醫藥衛生學群是培育醫護人力的場域,除了一般人熟知的醫學、護理、藥學系所之外,還有營養、公
鴻海集團創辦人郭台銘曾公開表示:「基因檢測,讓我能活到120歲。」古代煉丹求長生不老,如今科學解答:長壽與基因有關。生命科學家探討生命起源,試圖解開遺傳、演化的奧祕。生命科學研究對象可不只是人類,還擴及地球上的蒼生萬物,小自細胞蛋白質,大到生物的生命機制運作。生命科學屬於基礎科學,所學涉及生物,還包
炎炎夏日,全台啟動防蚊大作戰,令人聞之色變的登革熱,如何做好前端防治?果園裡,由對岸入侵的荔枝椿象重創農民收成,蟲蟲危機怎麼解?從病媒蚊到外來種防治,與我們息息相關的生態議題,都是生物資源學群的研究範疇。生物資源學群原名為農林漁牧學群,包含園藝、畜牧、動物科學、森林、水產養殖、獸醫等科系,隨著產業升
數學、物理、化學等基礎科學,著重邏輯思考與數字演算,是一般學生從國中開始就最熟悉,也可能是最頭痛的幾門學科。加上就業市場直接對應的職缺不算多,多數人直覺認定這是「內容難、出路窄」的學門。事實上,數理化在科技資訊業的各種研發與應用中,都是基底學問。具備演算能力和邏輯訓練的數理化人才,若要跨到程式開發、
戴上VR眼鏡,走入黑板與白色粉筆構築的文字世界,看圖像與文字在空中聚散漂浮,時如粒子盤旋,時如星斗移換……。這是新媒體藝術家的作品《沙中房間》(La Camera Inssabiata);其中呈現的魔幻世界,探討生死與記憶,也賦予了「自由」新的想像與定義,獲得2017年威尼斯影展的「最佳 VR 體驗
天才作家林奕含的告別作《房思琪的初戀樂園》,描繪權力不對等的愛與性,揭露誘姦、性侵等敏感議題;同年熱播的中國大陸電視劇《軍師聯盟》,以司馬懿為視角,重新省視漢室正統的三國史觀;台灣首部和HBO合製的戲劇《通靈少女》,將本土宮廟信仰文化及生死觀帶向國際。文學不僅天馬行空,更多是根基於現實,以詩、散文、
2016年兆豐銀行紐約分行因洗錢防制不力,遭紐約金檢單位重罰台幣57億元;公務人員退休資遣撫卹法法案爭議不斷,街頭遊行屢見不鮮。2018年台灣再度被世界衛生大會(WHA)拒於門外,掀起外交角力。每個影響著社會結構的重大新聞議題背後,都有一群緊密相關的法律人與政治人,他們是社會上不可或缺的專業人員。
打開社群軟體上的爆料社團,不難發現裡面充斥著各種行車記錄器叫囂畫面、八點檔般光怪陸離的情愛糾葛,還有各種學生頂撞老師、保母虐待嬰兒、孩子棄養父母等令人眼花撩亂的訊息。拜科技所賜,網路打開了社會的天窗,卻也讓人質疑,這些是非爭端來自何處?這些壓抑與不安的情緒為何而起?這些問題,正是社會與心理學群想探討
近幾年教育界悄悄掀起一場革命,這個被稱為「教育4.0」的革命,由智慧教育、翻轉教育與實驗教育帶起浪潮,讓傳統教育職缺縮減的困境,找到了新缺口,顯示教育人才培育方式已隨著時代更新。台灣校園課堂上出現的各種教育創新概念,包括利用影片教學為輔助的翻轉教室、透過新科技工具上課的智慧教育,抑或是在教學概念上就
短短幾年間,各行各業幾乎已被「A、B、C、D ( 人工智慧AI、區塊鏈 Blockchain、雲端Cloud、資料分析Data)」所翻轉。對管理學群的學生來說,未來若想在企業裡擔當重要職位,靈巧運用、理解資訊科技已是必要的能力。「未來五年內,最搶手的不會是資料科學家,而是知道如何運用資料科學家的主管
金融市場及經濟環境早已大風吹,無論是FinTech、區塊鏈、數位審計、第三方支付等,在在改變了我們習以為常的產業生態,利用科技改善金融業的效率與便利性,打破了傳統的框架,也使得財金領域產生大量的跨領域人才缺口。在跨界創新的同時,世界人才也在快速的跨國移動中。一些具有國際準則的行業,如會計、金融,就具
2018年,美食評鑑權威《米其林指南》首次在台發表入圍名單,台北共有20家餐廳摘星,36家餐廳列入物超所值的「必比登推介」,一時聲名大噪,吸引各方饕客搶位,上榜餐廳都成了一位難求的熱門餐廳。台灣各地興起風格獨具的調酒吧,下班後小酌一杯也成為年輕人的休閒選擇。鏡頭再轉到旅遊,則是各種強調深度探索、在地
這是一個藝術形式遍地開花的時代,從劇場表演、街頭藝人、音樂祭、插畫貼圖,到各地老屋活化、文創展演、品牌跨藝術合作,當美感成為生活中的必需品,藝術家早已不是過往印象中靠夢想吃飯的人。若能將美感透過各種形式散布於社會,無論是成為藝術企業家、文化資產守護者,或藝術教育家,未來潛力指日可待。2017年世大運
日本知名的工業設計師深澤直人曾說:「當人們與環境有和諧的互動時,我們就稱之為美。」簡單的一句話,背後隱含著美的社會價值。如果一件設計作品無法被人所習慣、使用,還算是好的設計嗎?如果一棟建築物,讓進出的人感到不方便,是好的建築嗎?設計貼近生活需求,一直是當代設計重要的議題之一。新一代的設計與建築理念,
中美貿易戰愈演愈烈、日韓商戰升高、英國硬脫歐,東南亞國協超歐趕美,打造自由貿易區,外語能力早就已經是掌握瞬息萬變國際情勢的關鍵。英文是國際談判、國際溝通的必備語言,若又懂得日語、韓語、或東南亞等新興市場第二外語,在這全球無遠弗屆的商業時代將更搶手。文藻外語大學在107學年成立東南亞碩士學位學程,除了
陳韋帆大學畢業成績也可以申請台成清交的研究所,但由於熟悉系所老師專長領域與教學模式,「好老師更大於名校光環」讓他決定留在中原讀碩士。
目前擔任數據分析師的徐透祥認為,研究所最為重要的學習是練就問題拆解邏輯流程,而中山資管所與美國MIT合作跨國課程,讓學習視野更提升。
台師大教育系研究所哲史組畢業的林冠華,畢業論文是〈老子沖虛哲理對教師情緒管理之啟示〉,從哲學思考教育,讓她對於人性有更多元理解。
劍橋大學醫學博士的劉亞平醫師,中年遭逢父喪後,決定進一步探究人文精神層面,再度走入學校研讀歷史,透過理解哲思,打開理解世界的新方式。
企管系畢業,研究所轉讀北藝大藝術行政所的楊若琳強調,在校所學既貼近藝術家,又兼具創業管理,畢業後才能做好藝術家與展演單位間的橋梁。
約莫十年前,讀研究所開始成為國內大學生畢業後的優先選項,他們擔心若沒有碩士學歷,日後就業會不會就矮人一截。此後研究所不知不覺成為許多企業徵才的基本門檻,因而帶動研究所就讀人數在民國99年時衝上將近19萬人的歷史高峰。然而,產學落差的問題並沒有因學歷提高就解決,愈來愈多企業主感嘆「碩士生沒有比較好用,
1989年彭明輝從英國劍橋學成回台,那年冷戰剛結束,世界加緊在亞洲獵才的腳步,他所落腳的清華大學,搭上了時代噴射機,師生們見證了台灣加入全球科技產業鏈,也讓本土技術勞動力,一舉躍上國際舞台。 科技人才在全球炙手可熱,台灣學術圈扎實的訓練,功不可沒。當科技公司想突破技術門檻,往往找上學術界。
這是研究生的告解室:「老師,我適合念研究所嗎?」「今天和教授鬧翻了,嗚嗚」「研究生活好孤單,該如何排遣?」當政治大學台文所副教授紀大偉半年前,在臉書貼出匿名提問的網址後,研究生的疑難雜症如雪片般飛來。能讓研究生對他敞開心房,在於紀大偉從不吝嗇分享。旅美回台第9年,紀大偉從一個研究生、小說家,蛻變成以
陳彥博,第一位完成世界七大洲、八大站極地超級馬拉松賽事的亞洲人。雖以「超馬」著稱,但跑者只是陳彥博其中一種身分,他也是研究生、部落客、作家、教練、演說家,今年隨著自傳紀錄片《出發
張力中,從台灣嘉義北漂到北京工作的高階經理人,目前是北京奧倫達集團經營管理處總監,負責規劃2022年冬奧度假村,以及集團在各省的文創小鎮。兩年前,他是承億文旅品牌長,帶起台灣各地「一館一故事」文旅風潮。張力中是品牌策劃、風格設定、規劃成本營收的關鍵人物之一。30多歲就負責操刀整個集團品牌定位,張力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