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製造是台灣的產業命脈,當社會討論碩士學位是否貶值之際,工程學群研究所依然吸引三到五倍的學生來報考,搶手程度可見一斑。
機械為工業之母,從電子公司、航太工業,到汽機車產業等都不乏機械工程師的身影。近年工程領域又搭上全球產學研發最紅的人工智慧,新題材加持,讓需求更旺。
2017年科技部訂下五年計畫,預計投入160億元,打造智慧機器人創新基地,開發智慧終端半導體核心技術。鴻海今年即展開AI人才招募計畫,對碩士級工程畢業生,開出每月4萬5000元的誘人起薪,且擴及工業互聯網、大數據領域。
預見高齡社會到來,智慧醫療的未來潛力,今年中國醫藥大學新設立醫學工程學院,包含生物醫工碩士班及醫工與復健科技產業博士班兩個學位學程,結合醫療、醫材、理工、AI等領域,培養多專長的整合型人才。
成功大學機械工程系主任楊天祥表示,機械工程所五個組共有150多個名額,每年都會吸引三到五倍考生,學生可按照不同志向報考。即使大學不是念機械工程相關領域,只要對新科技抱有興趣,喜歡從零開始完成一件作品的學生,都很歡迎。
身為國內歷史最悠久的機械工程系所,楊天祥笑說,所內的實驗室就像一個小型博物館,從日據時代的老機器到最新的五軸加工器,一應俱全。為了讓學生了解業界現況,系上積極尋找產學合作機會,包括德國知名工程公司Bosch、漢翔航空工業,都是成大的合作伙伴。
放眼世界 接軌國際土木潮流
「就土木工程技術而言,各國差異很大,台灣學生不能故步自封,要與世界接軌,」交通大學土木工程系教授林志平表示,土木工程有傳統的一面,但學生的眼光不能只放在台灣。
近年交大土木系努力推動國際化,積極聘請外籍教授、招收外籍生,就是希望學生能多吸收國外知識。
林志平認為,台灣的工程技術先進,在政府推動新南向政策之際,學生可以放眼東南亞,尤其印尼、緬甸很願意付可觀的薪水吸引人才,學生應大膽走出去,累積經驗。
「環境不斷改變,跨領域學習是必要的,」創系至今40年,林志平笑說,交大土木所還算年輕,因此敢於跳脫框架,系上課程會結合地球物理、自然科學和電機等知識,讓學生既是專才,也是通才。
工程學群研究所向來都是僧多粥少,林志平表示,土木所的競爭雖然不像過往那麼激烈,但每屆還是吸引超過300人爭取90個名額。來考土木所的同學,都是相關科系畢業生,所以非相關科系的同學必須更努力,才有機會突圍而出。
緊貼時代腳步 提高學生競爭力
身為技職教育的龍頭,台灣科技大學營建工程系一向是技職體系學生的首選,考生中更不乏一般大學的畢業生。營建工程系副教授李安叡認為,台科大的特色,就是讓不同體系出身的學生齊聚一起,不同的思惟可互相激盪,激發學生的創意。
「現在的大環境很需要工程人才,但要進到好公司,碩士學歷絕對有加分效果,」李安叡說,營建工程系的畢業生不愁沒工作,但好公司對人才的要求也高,想爭取高薪,研究所的訓練非常重要。
李安叡自豪地說,台科大學生畢業後獲得技師證照的人數,比一般傳統名校還要多。系上為了提高學生的英語能力及國際視野,早在十多年前就推動英語教學,目前半數以上課程是用英語授課,如此訓練下,學生畢業後若被外派到國外工作,溝通也沒有太大困難。
「這是一個通才時代,」李安叡說,營建所學生要先找到自己的特色,發揮所長,再強化其他能力,環境難免改變,但專才、通才都將是學生因應時代改變的強大武器。
• 適合就讀對象:學習態度更開放多元,具備整合能力與溝通能力,在工程學群會更加分
• 可能就業產業:半導體、感測器、車電、機器人與光電相關產業
• 主要職位:軟體設計工程師、電子工程師、軟體研發工程師、機電工程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