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彭明輝:重視批判性閱讀,加一點刀口創意就夠了

理工科生存祕訣〉清大動力機械系榮譽教授

白育綸
user

白育綸

2019-09-25

瀏覽數 54,600+

彭明輝:重視批判性閱讀,加一點刀口創意就夠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本文出自2020研究所指南

1989年彭明輝從英國劍橋學成回台,那年冷戰剛結束,世界加緊在亞洲獵才的腳步,他所落腳的清華大學,搭上了時代噴射機,師生們見證了台灣加入全球科技產業鏈,也讓本土技術勞動力,一舉躍上國際舞台。 

科技人才在全球炙手可熱,台灣學術圈扎實的訓練,功不可沒。當科技公司想突破技術門檻,往往找上學術界。而企業的管理模式,也回頭衝擊大學,實驗室開始講求績效,研究生如員工般,分工細緻地產製論文。

彭明輝形容,這是一場師生共同主演的「高教騙局」,學生省去探索研究的過程,成為廉價勞力;即使如此,拿到文憑後,還得面對近年新興國家竄起,本土人力論數量、價格都沒有絕對優勢。高等教育難為,限制多、優秀學生又大量流失,台灣研究生憑什麼勝出?該怎麼自救?

為此彭明輝寫下《研究生完全求生手冊》,熱銷1萬9000本。從選題、讀文獻、論文的寫作到技術應用,成為許多研究室的教戰手冊,核心價值在於「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雖然只是一門3學分的必修課,但在彭明輝眼裡,卻是打開一切的鑰匙。

微小有意義的創新 勝過天馬行空的遙想 

「我們需要更有效率的研究方法超過對手!」彭明輝認為,一切研究的基礎,要從批判性閱讀(critical reading)而來,閱讀論文就像是用別人的智慧,藉由已知,解決自己眼前的問題,對台灣這樣的後進國家而言,讀懂最先進的研究,是第一課。

「沒人在乎你的碩士論文發現了什麼,也不應該在乎。老師要看的是你有沒有好好地做文獻回顧,好好地批判性閱讀、思考、寫作。」彭明輝強調閱讀期刊論文的重要;至於創意,在碩士階段一點點就夠了,老師都很仁慈的,他說。

那麼,「研究到底是什麼呢?其實我一句話就講完了: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用批判性文獻回顧,加上一點點刀口上的創意,不用多,因為創意就像辣椒,如果會辣,一小根就夠了。」

有了文獻基礎,研究的貢獻在於微小而有意義的創新,但不是天馬行空的遙想,一切前提必須建立在對既有學問的反思。進一步來說,大學部與研究所的差異在於,前者只需做到能夠批判思考;研究所就要對現況的缺失,提出對策。

「研究生該試問自己,一本及格的碩士論文,應具有什麼條件?好的研究跟壞的差別在哪?如果答不出來,一切都只是窮忙,因為把你的研究拿到PTT上問、去Google,出來的回覆,你分不清楚,結果是不是更好,」彭明輝說。

【7月空中沙龍】會員免費參加>>半導體產業如何成為護國群山?

除了自我檢核,指導教授也是關鍵人物。彭明輝認為,在閱讀文獻時,指導教授能幫學生點出探索的盲點,但不能代替學生下場比賽;而是要看著學生,不致偏離跑道太遠,為學生的研究,控管風險。

「我會告訴學生,你這個題目太大了,若一直看經典巨著,不知道題目可以到多小。那是人家用十年累積出來的東西,用這種架構在寫論文,難怪會寫不來,」彭明輝觀察,研究範圍太廣,是研究生常犯的選題毛病。

不必拘泥選題 再喜歡也可能變質 

選擇指導老師時,彭明輝建議要勤打聽,問實驗室的學長姐,是了解老師行事風格的最好辦法。加上自己觀察老師的作風,是否願意給學生自由,還是密集地團體作戰;若是後者,研究知識就會比較破碎。

至於選題,要依照老師的專長,或者以自己有興趣的領域為優先?彭明輝說,碩士階段不太重要,因為「你再喜歡的研究題目,到頭來都會恨它,因為經歷了學習,所有能力的提升,都伴隨痛苦。」

最後,即使做足了研究的前置準備工作,有些人對於研究還是沒有信心。彭明輝鼓勵研究生:「只要按照批判閱讀的方法,沒有寫不出來的論文。不定能成就博士論文,但一定能夠產出不錯的碩士論文。」

對研究生來說,無論產業環境如何改變,各種畢業的門檻與論文要求,都將在做好研究的前提下,迎刃而解。彭明輝相信:「論文產出,只是做好研究的副產品。」

轉眼間已經退休8年,彭明輝對研究與教學的初心不變,他關心的領域從糧食危機、擁核反核,到國畫賞析,非常多元。彭明輝用身體力行,證明只要活用批判閱讀與創新的研究方法,研究者的心力投入,終能化成雋永的研究成果。

【2020研究所指南】帶您找方向!

延伸閱讀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