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週Threads上熱門話題,莫過於Volvo Car Taiwan(國際富豪汽車)新任代理總裁林裕凱,年方37歲就擔任高官顏值又高,頓時被網友瘋傳稱「有韓劇富二代的臉」,出線理由也引起各方揣測。這倒是讓曾在外商做人資的我,想起當年在外企觀察到的選才文化。在外商混真的靠一張臉就行?這樣想還是太淺了。在高度品牌導向的外商企業中,區域總監這類「能見度高」的職位,在總部心中往往代表的不只是個人,更是一個品牌的「臉」。因此這類人才的拔擢,長期有一套複雜的階級美學標準在把關。我就以過往在外商人資選才面試經驗,揭開完整潛規則。
上週,Volvo Car Taiwan(國際富豪汽車)公告總裁陳立哲於6月30日榮退卸任,由原數據分析總監林裕凱接任代理總裁。消息一出,網友一眼就注意到這位年僅37歲的新總裁,不只年輕,顏值也很高,瞬間在Threads上引發熱議!
他的學經歷、長相與出線理由也成了網路話題中心。雖然我並不知道他當選的第一手內幕,但這波討論,倒是讓曾在外商做人資的我,想起當年在外企觀察到的選才文化,也和一些外企上班族朋友聊了聊這幾天的話題。
總結來說,我們一致認為,很多台灣人對外商工作有過高幻想,實際上他們選才標準非常務實,尤其是高階主管的拔擢更是縝密計算的結果。外貌、背景,甚至「血統」這種你不會寫在面試履歷上的東西,都在考慮之列。
只能說這世界多數時候是不公平的,別以為看來作風高大上,愛談人性化管理的外商企業就會不同。但是若說一切只看臉,那選個車銀優或金城武不就行了?這樣想你又把外商的「階級審美」標準看得太簡單,以下我就來拆解完整真相。
顏值即戰力?外商公司選才的形象邏輯
在高度品牌導向的外商企業中,所謂「能見度高」的職位——無論是公關、策略顧問、或區域總監——其實都有某種「形象」壓力。這些位置代表的不只是個人,更是一個品牌的「臉」。
林裕凱的案例,正是「品牌代言型高管」的範例。不妨看看許多類似品牌在全球企業高層人才,你會發現他們不一定都要像電影明星,但是大多符合一定標準的文化審美、社交儀態與語言表現力。甚至,這些條件在特定產業——如精品、汽車、時尚、顧問產業——中,有可能默默地成為最關鍵的篩選條件。從這個角度來看,「顏值即戰力」對某些高曝光職位而言,的確不是笑話,而是資產。
「血統」論:西方洋派+台灣奴性?
其次,所謂「血統論」,不全都指的是人才的家庭背景,而是外商企業長期以來的潛在文化選擇。外商企業在本地市場落地時,通常採取所謂「Global + Local」雙軌策略。一方面派遣外籍幹部,維持母公司核心價值;另一方面則在一關關的面試時精心挑選「有穩重精英感、可對內對外接軌」的本地人才,來讓企業展現「接地氣」的另一面。這種人才,通常有以下特質:
1. 出身「精英頂大」體系,如台大、政大、國外名校等
2. 有海外留學或外商工作背景
3. 能說流利英文與中文,社交能力強,能左右逢源
4. 外型佳、但沒有強烈個人風格、不具爭議性
5. 兼容西方洋派與台灣奴性,在地「形象中性」足以讓不同市場都接受
- 簡單來說,這些人選看似「在地人才」,但實際上是「本地化的全球人」,外國高層與本地大客戶看了都覺得「舒服」才加分。太標新立異的人才,就算實力強或有好學歷,外企不見得敢要。
林裕凱的外型與氣場,剛好踩在這條「美學中線」上,是吻合「全球本地化」的理想模版。他不是太傳統,也不太非主流,沒有地方口音、不具政治色彩。更重要的是,他看起來就像那種你在美國紐約總部、德國會議室或中國工廠都能順利交談的人,這種人,對外商來說,最安全也最珍貴。
以為是實力主義,看懂是「階級美學」
雖然外商管理上常常強調「多元與包容(Diversity & Inclusion)」,但在實際選才過程中,仍存在不少非明文規範的偏好。這些偏好,與其說是潛規則,不如說是階級美學的體現。
根據我在外商工作多年的經驗,可以總結出以下四點,供大家做為參考,更鼓勵大家,如果志在外商工作,應該多培養國際觀,給人一種ABC的感覺。
1. 會穿西裝、談吐自信、英文自然者,被視為「專業」;
2. 外型陽光、符合西方審美者,被視為「國際化」;
3. 有留學背景、講話不帶口音者,被視為「可靠」;
4. 長得像電影明星者,則可能被視為品牌資產。
講得更精確一點,我會說外商的用人標準是「人格特質、外貌、國際觀」的契合,以學術一點的角度,我會說外商看人是先看與組織的契合度,在看與個人的契合度。
要我透漏得更仔細一點,我會說外商多半喜歡外向,且善於表達的人選,最好給人「適合站上大舞台」的感覺。當然有些公司可能會打聽你家裡的背景,刺探你是否具備他們想要的資源和人脈,例如若是能幫他們在台灣經營一波人脈的富二代當然好,不過這在業務職比較顯著。
外商面試潛規則
回首我自己在許多外商公司面試的經驗,時常都會做英文簡報,從中能看出外商公司很在意員工要能說出流利的英文。而我自己成為面試官後,更會在面試後內部討論時,常會說「這個人 presentation 很好」、「形象不錯」,選才標準其實都在這些潛規則中,只是大家不會明說。
至於Volvo林裕凱一上任,立即引爆話題,對於公司算是加分嗎?依照我的觀察,過去外商品牌的焦點集中在產品、技術與服務,如今已經轉向「人設經營」。企業開始操作「品牌人格化」,從CEO的社群發言、到區域總監的LinkedIn影片,無一不是「行走的品牌」。
林裕凱的爆紅,不只是他的個人魅力,更是品牌在社群時代的一次成功「測試行銷」。帥哥不只是帥,還要有能見度與可操作性。以目前正面居多的高曝光效果來看,這樣的人才,外商應該內心相當滿意。
寫給想面試進外商的你
也許你會覺得這樣的現實太殘酷,但企業世界從來不是絕對公平,而是絕對策略化。對外商而言,人才不是只有專業,更是品牌、文化與市場交會的媒介。
所以當不少人在旁開酸,臆測林裕凱是不是「中國總部的魁儡」,就像幾年前一些男性只要看到外商有漂亮女總經理出線,就笑說在選「聽話的花瓶」一樣,看得淺了。還不如從中思考自己在這時代的生存法則。
最後,寫給想進外商的你,不必只為此醫美變帥變美,但你可以:
1. 打理好乾淨俐落的儀容
2. 穿衣合身、說話有重點
3. 鍛鍊肢體語言與微笑,營造信任感
4. 建立穩定且專業的社群形象(如LinkedIn)
這些,才是讓外商HR對你產生好感的關鍵美學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