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聽朋友分享他的職場奇遇,讓我頗有感觸。他被一位老闆請吃飯,才發現對方是想請他幫忙指點兒子的職涯方向。這讓我不禁想:如果現在Z世代年輕人沒這種人脈和背景,真的就無法往上走了嗎?也不盡然,依照我跟一些朋友的經驗,有3個社交技巧可以讓你聰明找到新的天空。
最近聽一位職場前輩說起,有次他被一位在扶輪社認識的老闆朋友請吃飯,席間竟被對方介紹給他的兒子認識。聊沒幾句才發現,原來對方是看重他過去在娛樂圈的資歷,希望他能幫兒子釐清職涯方向,因為兒子想從事「音樂」這行,卻被爸爸認為這行會餓肚子。
聽到這裡,我心中第一個念頭是:這爸爸其實蠻明智的,懂得找對的人來幫助孩子。再來就是,坦白說,真的有點羨慕。畢竟不是每個人都能有一位懂得運用人脈、資源幫忙鋪路的父親,讓孩子連選志願都有人在背後幫忙出主意。
這就是階級差異最直觀的體現——有些人從起跑點就能站在更高的位置,因為有「貴人」從小陪跑。而這些人往往在職場上也更容易脫穎而出。
那如果我們來自普通家庭,沒有爸媽在幫我們牽線、找貴人,是否就注定要被原有的階級框架困住,難以翻身?
其實不見得。以我自己為例,只要你懂得主動跨出同溫層,願意去連結不同社會圈層的人,就還是有機會改變自己的命運。
Z世代沉浸在同溫層,讓社交圈變窄
在這個資訊流動快速、社群媒體主導溝通的時代,我們比以往更容易待在舒適圈,也就是所謂的「同溫層」——接觸到的人、資訊與觀點,大多與我們立場相同、背景相近。這樣的環境雖然讓人安心,卻也可能侷限思考與成長。
若想開拓視野、建立更廣泛的人際網絡,突破同溫層,成了現代人不可不修的一門課。
同溫層讓社交圈變小,其中一個關鍵原因,是現代人愈來愈難交到所謂的「邊緣朋友」(fringe friends)——那些偶爾在聚會碰面,聊起來也蠻投緣的朋友。美國生活調查中心協理丹尼爾.寇斯(Daniel Cox)也指出,人們傾向與個性、觀點相近者互動,也就是黏在自己的同溫層。這種感覺雖然舒服,但長期下來其實不太好。
我的人脈怎麼打開?靠這些機會的累積
像我自己,如果長期只和幾個老朋友聊來聊去,其實會錯過不少對自己有幫助的資訊與成長機會。
舉例來說,我因為寫專欄文章,結識了不少媒體編輯,進一步開啟了我的美股投資之路;辦理遺產時常跑銀行,也意外認識在金融業服務多年的理專,學會節稅與投資情報;去大學教書,又認識了不少老師,還一起合作過課程。這些都不是坐等來的,而是透過人與人之間的連結所產生的。
如果你也想走出同溫層,以下這3個社交技巧,會是你受用一生的溝通資產:
一、主動傾聽
很多人以為「說得多」才代表擅長社交,其實「會聽」才是深度溝通的關鍵。尤其當你面對立場不同、背景迥異的人時,更需要練習「主動傾聽」——放下偏見、耐心聆聽,不急著反駁。
這不但能讓對方感受到尊重,也能幫助我們理解更多元的價值觀。像我在大學時遇過一位老師,他會刻意要求報告分組要跨系,目的就是逼大家跳出舒適圈。雖然一開始覺得麻煩,但後來反而因此聊到很多不同社會議題,收穫非常大。
二、跨界連結
出社會後要突破同溫層,不是要你拋棄原有朋友圈,而是要有意識地「擴張邊界」。我和朋友每年都會找一兩個新興趣來學習,然後加入相關社群,不知不覺就認識了來自不同背景的人。
像參加寫作課程時,我結識了來自各公司、各產業的朋友。後來工作遇到不同問題,剛好就有人可以請教,這些跨界人脈真的很有價值。
三、持續反思與自我挑戰
定期檢視自己的社交圈與觀點來源也很重要。你可以問問自己:我是不是只接觸同一立場的資訊?我能不能包容不同的聲音?我是不是只有同業的朋友?
這些問題,能幫你提醒自己不要太安逸於現狀,也能時刻督促自己跨出舒適圈。也許某一天,你會發現自己身邊的朋友不再只是思考放假出國去哪玩?而是更多有意義的成長學習討論,這時候你已經慢慢走出原來的階級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