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師大教育系研究所哲史組畢業的林冠華,畢業論文是〈老子沖虛哲理對教師情緒管理之啟示〉,從哲學思考教育,讓她對於人性有更多元理解。
《遠見》問(以下簡稱問):為什麼選擇台師大教育所?
林冠華答(以下簡稱答):回想大學,我知道教育是很多問題的核心,但自己並不想當老師,於是想著要怎樣發揮所學。記得有位教授說,學教育其實很幸運,因為教育是心理學與社會學的融合,不是只能當老師,也可以去考證照,在各行各業貢獻,幫助別人,也幫助自己。
問:貴系給你的專業訓練為何?
答:我考的是哲史組,特別關注教育與哲學的關係。影響我比較深的是老子跟杜威,讓我明白教育並不是要期待每一個人都有共同價值觀,身為教育者要找到好方法,讓不同類型的人都可以更融洽相處,社會才會有好的轉變。
問:這些訓練對你有何幫助?
答:我的工作是負責開設新的公立幼兒園,先要尋找好的地點、評估新的幼兒園需要的規模、投入多少人力等,這過程跟寫論文很像,就是循序漸進找對方法。
問:你印象最深的課是哪一門?
答:是「老子研究與教育」,所上的中國哲學的課程很少,有關教育的課程多半以儒家思想為主,但老子是道家,這門課就是探討老子論述中的哲思與教育觀點。
上課時我們要先報告閱讀心得,會發現每個人的觀點真的很不一樣,從所看到的觀點,比對我們對於教育的期待,很有收穫。
問:什麼樣的人適合念?
答:最重要的就是喜歡跟人互動,也要有細微的觀察力,並且樂於學習改變自己。過程中,難免會遇到顛覆自己想法的時候,這時不要放棄,要有耐心地去等待改變,就會在學習的過程中發現現實生活也產生了不一樣的化學變化。(台灣師範大學教育所,2016年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