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實做的研究生,比單純發表論文更占便宜,」大同大學校長何明果說,很多企業在實務上常常批評學用落差,覺得碩士比博士難用,這是因為很多研究型大學的指導教授,只是把學生當成完成專案的研究助理,學生們看似讀完了碩士、發表了論文,卻依然只會紙上談兵。能夠把實務與理論結合的「實做型」研究生,才是未來最有用的工科人才!
很多企業都抱怨國內高等教育有學用落差,批評就算是名校畢業的工科研究生,也很難用?
這是因為很多研究型大學的碩士訓練,是以發表論文為目的,教授接案回來,由博士生做問題分析與研究架構,再搭配同實驗室裡的碩士生,碩士生可能只負責整個專案中的一小部分。
這等於是教授找來了問題,然後把問題拆解成大大小小的拼圖,讓每個人去拼一小部分;一旦大家各自完成任務,拼成整件大拼圖就能結案。
但過程中,碩士生是否知道整個案子的全貌?是否完全理解自己研究的主題,到底是對應什麼實務問題?研究完成後,又可以產生哪些實際應用?很多學生可能並不清楚。
學生不只是研究員,有機會成新創家
我並不是說研究和論文不重要,理論是科技與工程發展的基礎,無庸置疑。但理論要有,實做也不可或缺,一位懂得實做的研究生,可能更勝只會理論的博士生!
我是大同工學院(現大同大學)出身,前後在大同集團14個單位實習,從材料、機械、電機到生產,所有生產機械的工業流程都走過一遭,可以說是標準的「大同寶寶」。
看著鋼材怎麼進來、怎麼被加工、如何被不同機器做成不同的零件,這些零件又怎麼組裝成產品,最後變成生產機器。學的不只是課堂上各種關於材料、加工、生產、製造的理論知識,更是這些知識怎麼被實際運用的現場。
因為待過現場,所以知道材料和機械可能會發生哪些問題,廠內主管又是怎麼看問題、學校教授怎麼參與討論,最後提出哪些解法,學生又可以進行哪些實際動手的練習。邊學邊做,練習的技術,正是未來工作上會實際用到的。
研究型的大學老師可能是接政府研究案,我們老師多是直接接到企業的委託案,例如希望開發一台煮麵機,或一台平價又好用的掃地機器人。
大同比較像師徒制,老師帶領一群學生,針對一個案件一起合作開發產品,所有訓練都以學生為主,從提出想法、設計、原型、製作的全流程實做,來嘗試各種可能性,並完成最後成品。
這樣訓練出來的學生,往往還沒出校門就已經被廠商預定,因為學生不只懂理論,更懂實務,甚至有產品開發經驗,所學完全就是業界最新的東西與需求。學生不只是會做實驗的研究員,更像是初具經驗的新創家。
很多工科學生認為,現在企業徵才都要碩士以上,因此趁著讀碩士的機會「洗學歷」,看能不能換到另一家排名更高的大學,讓文憑更好看。
放下名校迷思,實務經驗才是重點
我想強調,如果你讀的是工程科系,除非從小就立志走學術研究,否則不管是碩士或讀到博士,都還是得走進產業。讀書就要能用,千萬不要為了碩博士而碩博士,而是思考自己在這過程中,能得到哪些實務加值。
我的建議是能出國就出國,未來是國際化社會,工程領域也會有許多與國際產業和最新技術交流的機會,能提早了解不同國家的文化,以及不同國家的做事方式,例如日本人的細膩、德國人的嚴謹、美國人的世界觀,都可以讓未來職場有更高的視野。
如果留在國內,不妨先放下名校迷思,思考你要的是「研究論文」還是「實務經驗」,選擇一所能對應相關學習特色的大學,讓自己在碩士階段,不論是走學術,還是學技術,都能符合自己對未來出路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