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對政大未來的目標,是要成為全世界最頂尖的漢學中心!」政治大學校長郭明政一開口沒有直接回答提問,而是提出自己的治校願景,卻也等於以另一種方式告訴人文社科學子,「台灣的優勢,就是靠近中國;台灣學界在漢學研究的優勢,就是長期以來沒有斷過。」不盲目跟風,重視自己最厲害的優勢,才能創造未來。
今年5月我在校慶時宣布,政大將成立「羅家倫國際漢學講座」,要讓政大成為地球表面上最強的漢學重鎮。
很多人乍聽都會懷疑:漢學?台灣?地表最強?漢學在台灣雖然已有數十年基礎,但目前中國崛起,中、港、星都搶著做,台灣有什麼優勢?而且政大明明有其他能見度也很高的金融、商管領域,為什麼會要挑這個領域?
這並不是突發奇想,而是明確檢視政大的優勢後所做的決定,希望政大可吸引世界一流學生來台,化學術的輸入為輸出!
中美關係緊張 台灣是漢學研究寶地
中國崛起後,讓全世界尤其歐美國家,對華人文化充滿興趣,當他們想要找一個地方來做相關學習,放眼華語文地區,哪裡做得最好?
香港、新加坡的頂尖大學有其國際學術聲望,但這兩地主要以英文上課,在研究、學習與理解方面,自然比不上以中文教學的中國和台灣。
國際漢學的內涵,是以文史哲領域的學術研究為核心,中國經歷過文化大革命,雖說近年正急起直追,但相關的學者有斷層。而台灣數十年來的研究沒有斷過,如中研院有文史哲四間研究所,政大更是大學中在文史哲領域數一數二者。
國際情勢轉變,讓台灣在這個位置上愈加重要。隨著中美緊張,前幾年中國在海外大量設立宣揚中國文化的孔子學院,在美國被大量關閉。
當國際對華文文化的學習需求攀升,但能提供的學習管道卻正減少或有所疑慮時,淵遠流長、地位正統、又可脫離美中政治角力問題的政大,不正具有優勢角色?
政大在得到教育部高教深耕計畫補助後,以一年2500萬預算成立「華人文化主體性研究中心」,並對外募資,以一年1000萬、至少連續7年舉辦「羅家倫國際漢學講座」,另外還成立達賢圖書館,廣邀國際重量級漢學泰斗,希望將政大建立成全球學習國際漢學的重要據點。
找到「非你不可」的領域,全力發展
很多人認為人文社科領域的碩博士出路窄,最好能跨域結合某些熱門科系,才能幫自己增加機會。這根本是小看自己;要創造自己的價值,絕對不是去做別人也在做的事。
就像我選擇在政大發展漢學中心,就是要帶領政大成為一所國際大學。政大是國內最好的文法商大學,但培養律師、會計師,其他學校也在做,也做得不錯,政大若只鎖定這個方向,最多也只是變成「比較好的」。但培育國際漢學人才,政大就有機會變成獨一無二。
理解自己有哪些獨一無二的優勢,然後做到最好,才是讓自己從「被選擇」,轉變成「有選擇」的關鍵。
很多人說,台灣高教要走向國際化才能生存,但台灣高教最大的危機,卻也是對於國際化的思考太過狹隘。以為國際化,就是改用英文教學,或者把資源放在理工領域、發表更多國際論文、努力去衝各種國際排名。這樣,只是自尋死路!
例如全英文教學,台灣不是菲律賓、香港、印度,沒有那樣的生活與環境,只在課堂上用英文學習,老師和同學平常卻無法用英文完整表述與討論,等於學習只剩一半。
我的想法是,學生進來可以不懂英文,但出去一定要懂中文,因為沒有語言,就沒有文化。我反向思考,要求來政大就讀的外籍學生,一定都要上華文課,怎麼可以讓他們入寶山空手而回!
當他們到台灣來讀書,也學華語,就能融入社會,了解華人文化,認識台灣,再把所學帶回母國,這才是讓台灣高教有機會走向世界的方法。
人文社科讀碩博士有沒有價值?當然有,但必須找到「非你不可」的領域,全力發展。創造別人有需要時,只能來找你的唯一性,才能變成求職時的最佳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