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年 09 月
新冠肺炎爆發,顛覆人類的生活與工作模式,資安、公衛、金融科技在疫情催化下成為當紅炸子雞,有望成為今年學子在報考研究所時的新依據。2020年,將會是人
在台灣,財經類研究所一直是學生的熱門選項之一。根據教育部統計,107學年,商業及管理學門碩士生畢業人數,占所有碩士畢業生的23%,僅次於工程及工程業學門的24.7%
「醫材在台灣不是新興產業,很多企業已是隱形冠軍,」成功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學系系主任、兼成大前瞻醫療器材科技中心副主任葉明龍說,國內醫材廠商正走在大轉型的路上,這也是醫
哪間大學研究所的碩士畢業生最受企業歡迎?哪個領域的待遇最好?《遠見》與104人力銀行獨家合作,找出全台四大熱門領域的「研究所起薪前五強大學」,讓你做為選校、選所參考
2020年,是一個起伏跌宕又難以預測的一年。新冠肺炎今年2月底開始於亞太區大規模爆發,導致國內產業急凍,接著風暴掃向歐美,更讓全球經濟瞬間停滯。許多企業面臨業績下滑
近幾年,台灣重大資安事件頻傳。像是今年中油、台塑兩大公司遭勒索病毒攻擊,內部儲存檔案皆無法開啟;5月時,不少媒體收到疑似來自總統府內部情資的不明電子郵件,險些釀成政
今年,因新冠肺炎疫情侵襲全球,大眾終於了解「公共衛生」的重要。像是口罩配戴宣導、疫情調查、確診病例追蹤、醫院分流、海關邊境檢疫、防疫政策倡議等。此次台灣防疫成功的幕
莘莘學子們報考研究所前,必須要思考能否順利找到未來的理想職業。目前就業市場上有哪些職缺,人才需求呈現高度成長,薪水也高人一等呢?新冠肺炎疫情
今年7月底,前總統李登輝過世的消息震驚全台,起因竟是一口喝得太急的牛奶。2月8日晚間,李登輝在家中喝牛奶嗆到,引發「吸入性肺炎」緊急送醫,在長達17
就讀研究所一定要畢業嗎?如果隨隨便便寫個論文交差,畢業後是不是仍然迷茫?台大中文所休學的李學人,頓悟自己不適合做研究,轉念後投入職場,或許也是另一條路。
今年39歲的許世霖,是一名海洋助理員,協助海洋保育與環境研究,一生被這豐富又神祕的生物世界深深吸引。熱愛生物的他,畢業於嘉義大學水產養殖系與中山大學海洋生物所。當初
「科技無法擄獲人心,科技之所以迷人,是因為背後蘊含豐沛的人文社會元素!」中山大學校長鄭英耀一語道出人文社會科學的不敗優勢。他鼓勵同學,與其追逐「通才」,不如善用「專
臺灣大學副校長陳銘憲是世界級電資學者,榮膺教育部終身國家講座主持人,為美國電腦學會會士(ACM Fellow),電資學院院長任內設立「資料科學學程」,整合資訊科學、
臺灣師範大學副校長印永翔,專精國際金融、全球政經趨勢的解讀。他認為,不管有沒有中美貿易戰、新冠疫情這兩大「黑天鵝」來攪局,現在都是攻讀研究所的好時機,而商管更是值得
很多人在思考研究所選擇時,往往是大學讀哪科、研究所就考哪所,逢甲大學校長李秉乾認為,這種把研究所單純當成大學延伸的心態,只會把學生變成老師的「複製人」,無法創新職場
很多人認為技職科大畢業生,與其讀研究所,不如趕快進職場累積經驗。高雄科技大學校長楊慶煜強調,會操作的只是黑手,懂改善的才是工程師,實務發現問題,如果不知理論,技術依
傳統媒體逐漸式微,數位轉型成為必然。舊工作消失,新工作應運而生,例如擅長大數據分析的資料科學家,透過多媒材擁抱群眾的YouTuber和網紅,「社群小編」風潮也吹進企
研究所的訓練如何接軌職場?畢業如何快速適應產業?《遠見》直擊各產業,邀請各領域畢業的學長姐分享經驗,讓你未來對接職場更容易,更快上手。
科技、製造是台灣的產業命脈,當社會討論碩士學位是否貶值之際,工程學群研究所依然吸引三到五倍的學生來報考,搶手程度可見一斑。機械為工業之母,從電子公司
智慧手機、雲端、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慧等新科技出現,不少人相信未來世界是由資訊科技所主宰。上述至少有數億人使用的新科技,衍生出來的熱門行業,都是資
酷暑天氣變多了!地球發燒的新聞隨處可見,極端熱浪與野火在世界各國釀災,連北極圈都出現攝氏32度高溫,甚至也將波及南極企鵝的棲地!夏日冰涼手搖飲熱賣,
2018年4月內政部宣告,台灣65歲以上人口突破14%,正式進入高齡社會!今年8月,國發會最新人口報告預估,五年後、即2025年,我國將進入65歲人口占比超過二成的
鴻海科技集團創辦人郭台銘曾公開表示:「基因檢測,讓我能活到120歲。」古代煉丹求長生不老,如今科學解答:長壽與基因有關。生命科學家探討生命起源,試圖解開繁衍、遺傳、
炎炎夏日,全台啟動防蚊大作戰,令人聞之色變的登革熱,如何做好前端防治?果園裡,由對岸入侵的荔枝椿象重創農民收成,蟲蟲危機怎麼解?從病媒蚊到外來種防治,與我們息息相關
數學、物理、化學等基礎科學,著重邏輯思考與數字演算,是一般學生從國中開始就最熟悉,也可能是最頭痛的幾門學科;加上就業市場直接對應的職缺不算多,多數人直覺認定這是「內
台灣首部和HBO合製的戲劇《通靈少女》,將本土宮廟信仰文化及生死觀帶向國際。今年熱播的電視劇《做工的人》,由作家林立青的散文改編而成,講述工地現場小人物的人生與心酸
2020年8月,政府宣布明年將開放美豬、美牛進口,引發爭議;捷克參議院議長韋德齊率團來台,掀起國際外交角力;重大兇殺案因嫌犯精神問題而被判無罪,引起社會譁然。
打開社群軟體上的爆料社團,不難發現裡面充斥著各種行車記錄器叫囂畫面、八點檔般光怪陸離的情愛糾葛,還有各種學生頂撞老師、保母虐待嬰兒、孩子棄養父母等令人眼花撩亂的訊息
近幾年教育界悄悄掀起一場革命,這個被稱為「教育4.0」的革命,由智慧教育、翻轉教育與實驗教育帶起浪潮,讓傳統教育職缺縮減的困境,找到了新缺口。台灣校
短短幾年間,各行各業幾乎已被「A、B、C、D (人工智慧AI、區塊鏈Blockchain、雲端Cloud、資料分析Data)」所翻轉。對管理學群的學生來說,未來若想
金融市場及經濟環境早已大風吹,無論是FinTech、區塊鏈、數位審計、第三方支付等,在在改變了我們習以為常的產業生態,利用科技改善金融業的效率與便利性,打破了傳統的
新冠疫情爆發,觀光業歷經嚴重衝擊,但隨著防疫政策奏效,「國旅」頓時成為全民運動,國人展開一連串「報復性消費」,讓餐旅服務業迎來契機。剛於8月底公布的《台北台中米其林
這是一個藝術形式遍地開花的時代,從劇場表演、街頭藝人、音樂祭、插畫貼圖,到各地老屋活化、文創展演、品牌跨藝術合作,當美感成為生活中的必需品,藝術家早已不是過往印象中
日本知名的工業設計師深澤直人曾說:「當人們與環境有和諧的互動時,我們就稱之為美。」簡單的一句話,背後隱含著美的社會價值。如果一件設計作品無法被人所習
中美貿易戰愈演愈烈、日韓商戰升高、英國脫歐,東南亞國協超歐趕美,打造自由貿易區,外語能力早已是掌握瞬息萬變國際經濟政治情勢的關鍵。英文是國際談判、國
在《遠見》跑了多年教育,每到報考季節,一定會被問到:「到底該怎麼選系所,畢業後才有出路?」該看大學排名、科系起薪?還是政府產業政策、世界科技趨勢?大
聲音洪亮、熱情,流利的中文夾雜台語,讓人倍感親切。今年是吳鳳來台的第14年,現在的他是土耳其人,也是正港的台灣人。作為一名演員、作家,更是金鐘獎主持人,在鏡頭前,吳
在教育改革、推動108課綱的最前線,總會看到藍偉瑩的身影,四處奔波演講、帶領上百個教師群組,一起從課程設計到課堂實踐。藍偉瑩曾在高中任教逾24年,也
這兩年,年輕世代的職涯選擇,有一個最火紅的單字「Slash」(斜槓)。科技與產業變化快速,面對未來的各種不確定,為了讓自己掌握更多彈性,許多人開始跳脫過往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