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臺大副校長陳銘憲:數據為王時代,疫情、5G增添電資優勢

研究所大哉問〉電資領域如何延續競爭力?

劉宗翰
user

劉宗翰

2020-09-17

瀏覽數 69,050+

臺大副校長陳銘憲認為,新冠疫情讓世界的數位化進程瞬間推進30年,電資人才將更有發揮空間。
臺大副校長陳銘憲認為,新冠疫情讓世界的數位化進程瞬間推進30年,電資人才將更有發揮空間。

本文出自2021研究所指南

臺灣大學副校長陳銘憲是世界級電資學者,榮膺教育部終身國家講座主持人,為美國電腦學會會士(ACM Fellow),電資學院院長任內設立「資料科學學程」,整合資訊科學、統計、數學等核心知識,為產業界培育炙手可熱的資料科學人才。

常有學生問我,電腦科技進步至此,技術還能再突破嗎?電資人的未來會不會面臨瓶頸?坦白說,我對電資領域的未來非常有信心,尤其在疫情之後,數位化就像「大江東流擋不住」,隨時需要電資技術支援,才能達到迅速數位化的目的。

回顧資訊科技的發展,從1991年World Wide Web誕生,到雲端運算、大數據,現在的人工智慧,不過才30年,但一場疫情,卻讓數位化進程,瞬間往前推進了30年。

COVID-19宛如照妖鏡,讓世界各國在短時間內,要通盤檢視國家的數位建設,也迫使各行各業馬上數位化,包含遠距工作、教學、醫療、電商的系統建置,這讓原本就具優勢的電資人才,更添利多。

個人化、智慧化需求增,多思考應用層面

當前全球關注的議題,除了疫苗的研發,就是5G的上路。想要順利推動5G,光建置硬體建設還不夠,勢必需要更多電資人才的投入。簡單說,我們可以將5G視為4G+IOT(物聯網),也就是AIOT(智慧聯網),每一個環節,都需仰賴軟硬體整合、電資的專業能讓相關應用百花齊放。

其次,我認為未來對人類生活的最大影響,將是透過軟硬體整合之資料分析與人工智慧。

在網路發展的進程中,各項技術推陳出新,硬體愈來愈便宜、軟體和儲存技術愈來愈進步。人類的反應時間和物理極限不太會改變,但電腦的計算能力與通訊速度的頻寬,卻還能持續增加,這些多出來的運算能力,就會運用在個人化、智慧化上,優化人們的體驗,讓生活更便利。

舉例來說,以「指紋辨識」開門的想法很早就有,但以前刷指紋進入辦公區,如果比對身分要耗數分鐘,沒人想在門口等待。技術突破後,現在僅需1秒,就能辨識指紋,不必帶卡進入辦公區,非常便利。這就是透過多出來的計算能力,達到個人化、智慧化需求,而許多新興應用也與5G息息相關。因此,電資人才當然有更多機會。

隨著大環境改變,各種計算與儲存的資料快速累積,龐大資料量已非傳統運算與儲存技術能處理,大數據中的豐富訊息也超乎傳統數學與統計所能涵蓋。這讓資料科學、大數據、機器學習的教育,更顯重要。2016年,我擔任電資學院院長時與中研院共同設立「資料科學學程」,當時就研判未來是大數據的時代,充分運用資料科學知識,將有助於整體科學研究的提升。

現在訂雜誌就送>>亞諾納行李箱:TSA鎖+手機支架+煞車輪一次到位

這波疫情大幅改變求職市場生態,受到隔離的影響、遠距的需求,「資訊」成為人力銀行調查「職缺變多」的領域;許多高科技公司徵才時,早將「碩士」列為必要選項。對電資科系的學子來說,繼續攻讀研究所是對自己未來長期發展一項非常好的投資。

跨域練好基本功,入學才能輕鬆上手

臺大是國內旗艦大學,電機、資訊專業領域,也在全球的大學排名中穩居前50名,校友更在高科技業界嶄露頭角,資源豐沛。如果你是電資本科出身,持續熱愛這個領域,可藉由研究所加深加廣知識;若非電資科班,只要對這個領域有興趣,在研究所轉換跑道也非常適合。

但我要提醒有志報考的同學,跨域挑戰前,必須先認清電資有一定門檻。最好在大學時期就立定方向,把電機、資訊相關能力補足、補強。

計算機概論、計算機結構常識一定要有,至少要會一種程式語言,數學(微積分)也不能不學,若想專精資料分析,更要懂機率,活用統計。如此一來,入學後才能輕鬆上手。

我期許同學們的眼光要放遠,因為接受研究所訓練約兩、三年,但在職場勢必要待上30~40年,儘量趁早把專業知識充實到最好。

不管你是否已立定志向,還是仍在邊學邊摸索,建議要先了解自己的興趣和大環境的發展,選擇喜歡的領域努力探索,做一個務實的理想主義者,追求精采人生。

陳銘憲

現職:臺灣大學副校長
學歷:美國密西根大學安那堡分校電腦、通訊和控制工程學博士
經歷:臺大電信所所長、資策會執行長、中研院資創中心主任、臺大電資學院院長

延伸閱讀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