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年 04 月
過去,為了追求速成的經濟發展,城市向來是政府關注的焦點,近10年來,我們逐漸發現:國家發展與人民生活絕對離不開農業,在一群人的努力帶動下,台灣的農村風景變得不一樣了
工程背景出身、有理工人特質的水土保持局李鎮洋局長,懷抱著人文關懷及歷史情感,透過社區由下而上的力量,驅動產業發展,讓更多人看見農村的美好。34年前,
從金瓜三號為起點,蔡威德把人文與產業結合,甚至帶領更多返鄉青年,開啟坪林茶藝復興風潮,吸引各國的背包客前來體驗,進而打開國際知名度。「畢業時我也在想
從城市白領到返鄉務農,葉家豪初心是想重拾家鄉生態環境,於是,他從淨山做起、成立書屋,發動山城經濟引擎,累積里山資本,點點星火一棒接一棒。
大學時的徐振捷,本想協助農村銷售農產品,意外發現傳統處理農廢物方法,對空氣造成汙染,為解決問題而研發手工筆,沒想到卻意外爆紅。在2016年「台中十大
74年次的黃文詣返鄉後,發現青農單打獨鬥太辛苦,於是成立聯誼會,組織社區青農,一起解決問題、追求成長,更舉辦戶外餐桌,與7-11異業合作推廣農產品。
10年前的莫拉克風災重創寶來地區,使產業凋零,李婉玲投入社區再造,打造工藝品牌,與年輕人攜手,實現生活、生產、生態的三生夢想。高雄市六龜區寶來里,這
大樹的鳳梨產業逾百年,四季都能採收,謝坤淞推動環境教育,發展休閒觀光翻新產業,甚至規劃大地博物館,展現大樹區的文化底蘊。
為重振八八風災後的社區,張琪拚命寫計畫拿補助,不僅找回當地原有文化,成立竹仔鼓隊,也因為拔河,讓甲仙孩子成了紀錄片主角。
過去的電光社區,常發生農民灑農藥中毒事件,於是,潘寶瑩與返鄉青年推行友善耕作,並且用電光創立品牌,讓優良作物自產自銷。前幾天被獵人帶過來照顧的小小穿
回首25年路,朱進郎跟長輩們搏感情、聽故事,走訪各社區,盤點資源、人才與促進合作溝通,為傳承文化,更進一步經營「樂齡園藝區」。一方魚池,一支釣竿,一
當年回鄉務農的林長輝發現,一級農業只能勉強溫飽,不服輸的他,轉型做土雞城、觀光休閒產業贏得同業認同,整合店家,以特色包套行程進攻旅遊業。從宜蘭省道轉
他把石頭山栽種成森林,抵抗雨水沖刷,造成土壤流失,帶領同業改種高價東方美人茶,力抗低價茶傾銷,更與文化局合作,結合產業與藝文,發揚客家文化。位於新竹
一個農村再造能成功已經相當不易,但楊嘉熙卻認為,串聯起成功的社區一起拚,更能互相協力,讓每個社區都擁有獨特的亮點與特色。台中市東勢區的慶福社區,位於
因為大學時的下鄉研究,讓包佳靜留在傳統客家庄,運用找專家盲測當地柑橘、用咸豐草入菜等創新手法,找出在地特色,促進地方發展。對於從小生長在高雄港都的包
塭仔與鄰近社區都是人口外移、老化的漁村,吳淑芳成立工作室做為產業示範點,串連社區打造漁村生活圈,讓遊客親身體驗。位於嘉義朴子溪出海口的東石漁港是著名
九二一地震後,外地人進入林內租地種芋頭,但盤商卻把芋頭當大甲芋頭對外販售,林建安成立「教芋部」打響林內芋頭名號。開著車從國道三或省道三經過雲林、彰化
一場九二一大地震,摧毀了草嶺社區的自然景觀與觀光產業,劉小貞多年來默默耕耘,用成果說服許多質疑,讓冷清近20年的地區,再度吸引觀光客走進來。劉小貞回
竹仔坑是台中大里區唯一的農業社區,賴素鈴帶著居民上了長達4年的農村再生課,一步步發展出當地特色產業──植物染。竹仔坑社區,素來有台中市大里區後花園之
薑是需求量極大的作物,但休耕期卻長達6年,過去傳統耕種方式,為取得大量作物,不惜濫墾濫伐,如今,涂育誠研發袋裝種植,提高品質也友善大地。位於苗栗縣大
出身海南島、名校畢業的白領,嫁到新竹,王翎鳳將寶山鄉柑橘滋味,變化成各式特色產品,整合二代青農,讓老化的寶山鄉注入新活力。從新竹科學園區進入寶山鄉,
因為照顧父母從法國返鄉的李奇芳,將廢木枝變生物炭,在社區推動友善耕作,進一步接待國際學生,促使泰安成為青年學習據點。位在台中市后里區的泰安社區,早期
卸下警察職務後的蘇國禎,全心投入社區營造,從改良養殖法、研發飼料,到成立石斑魚產銷班,也在兒女的協助下,打出「蘇班長」品牌。「當警察是良心事業,做社
近年來,青年返鄉改造當地已蔚為風潮,但嚴清雅卻相反,是退休後返鄉投入社區工作的案例,他挖掘老街本地的藝術文化,吸引遊客。這幾年,青年返鄉案例受到重視
30歲那年,許政忠離開城市回到澎湖家鄉,找到居民共同食物記憶,研發出風味餐便當,也向農家收購作物,讓食材留在當地發揮價值。許政忠與許多澎湖孩子一樣,
當許多鄉鎮以蓋民宿、辦活動吸引人潮拚觀光,彭衍芳的理想卻是發揚農村魅力,在產地自產自銷吸引人潮,不用賣進大城市。有一個故事這麼說:一位大老闆勸漁夫要
台中市外埔區所生產的葡萄,曾經是菸酒公賣局釀酒材料,自劉金湖接下葡萄園之後,便揪同業推動農夫市集,透過紅酒馬拉松等活動,重拾外埔葡萄酒榮耀。台中市外
林彥伶因經商失敗落腳苑裡,租下沒人要的古厝,靠著政府補助與社區居民群策群力,讓古厝搖身成為著名景點,也替更生人、遊民等弱勢族群,帶來新人生。苗栗縣苑
原本對農業外行的高世忠,返鄉後一一解決農村問題,組織代耕隊復耕荒地、收購農產做加工品,近年來更推動旅遊行程,把遊客帶進家鄉。走進位於台東縣金峰鄉歷坵
原本想解決社區長輩就醫不便問題,廖育諒卻將服務內容,逐漸延伸到醫療巴士、翻修老屋,推廣有機栽種,成立共學田,讓孩子體驗耕種。春天一來,嘉南平原上的水
2009年的八八風災,重創部落,田佳玲因此返鄉,推動軟硬體修復,創造在地就業,促進產業升級,並向長輩學習各項農業技術,讓利潤留在當地。車子行駛在山路
公老坪多是果農,傳統農業經營不易,年輕的陸冠全擔任理事長後,思考活化產業,辦活動將人潮帶進社區,提高農產價值。台中市公老坪社區是柑橘之鄉,居民世代種
台灣過去重視工商業發展,把精力大量投注在城市,直至近十幾年才發現,除了城市,傳統農村也能和現代生活並存,因此,政府單位開始推動一系列政策,為人力枯竭的農村重新注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