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對農業外行的高世忠,返鄉後一一解決農村問題,組織代耕隊復耕荒地、收購農產做加工品,近年來更推動旅遊行程,把遊客帶進家鄉。
走進位於台東縣金峰鄉歷坵村的「小米學堂」,架上擺滿各式獎牌獎盃,有原住民族精實創業競賽、青年地方貢獻獎、優質農村體驗社區、名列前茅的產銷班考核評鑑,還有水土保持局的農村領航獎,這些都是排灣族青年高世忠與團隊攜手寫下的好成績。
會從農業外行人轉為農村再生推手,完全出於偶然。高世忠原本是職業軍人,家人手足都在外地工作,父母退休回到台東後,希望至少有一個孩子返鄉,高世忠與兄弟猜拳決定,猜輸的他只好辦理退伍回到金峰鄉,起先嘗試做些小生意,最後都不成功,後來因為應徵鄉公所約聘的田間調查員工作,才開始對農業產生興趣。
結束田間調查員的工作,高世忠成立金峰鄉雜糧產銷班第四班,並擔任班長,以生產小米、紅藜、洛神花為主,於2015年獲選第二屆百大青農。
農民會種不會賣,他轉型收購作物
除了成立產銷班,高世忠也組織代耕隊在部落推動荒地復耕,向年事已高、無力耕作的長輩承租土地,種植雜糧、洛神等短期作物。高世忠表示:「有時我們整好地、接好灌溉管線的田地,會突然被地主收回自己耕種或讓下一代耕種,但只要田地不荒廢,都是我們樂見的結果。」他也認為有機耕作是未來趨勢,第四班目前已有部分班員通過有機驗證,新成立的第五班將以全有機生產為目標。
在第一級生產取得成果後,高世忠漸漸發現:原鄉農業的問題之一是很多人會種,但是不會銷售。於是,他漸漸將重心轉往如何協助農民銷售農產品。為此,他成立「峰忠傳奇」有限公司,將企業經營概念導入農村。
前一、兩年台東曾發生紅藜盛產,當時,高世忠便盡其所能地收購了幾十公噸,並在半年內銷售完畢。他說:「這並非有勇無謀,其實我們都已經進行事先盤整,譬如倉儲、銷售管道最多可以消化多少。」這次經驗也展現出他的經營才能。如今除了自己的產銷班,供貨給峰忠傳奇或有契作關係的農民已遍及全台東,「以小米來說,我們供應量應是全國最大,」他自豪地說。
為了不落後於同業,高世忠也想方設法提升品質及效益。更新生產機具、進行商品研發,還參與水土保持局的農村社區企業經營輔導計畫。他說:「舊型小米脫殼機要打4到5次,新型只需要2次。我們還有全國唯一一台小米選色機,是請農機廠商用稻米選色機改裝的,能做到讓小米無黑點、無雜質。」另外,為了解決紅藜難以篩除雜
質、殼粉的問題,高世忠向台東區農業改良場提出研發紅藜過篩機的需求,過程中並多次參與修改討論,於2019年取得技術轉移。
不讓作物壓低價值,開發加工品
雖然對自家農產品品質很有信心,但高世忠也指出,只賣原物料很容易被取代,他說:「因為我們有心進軍國際市場,開發加工品是必要的。雜糧本身出口價格低,沒辦法跟其他國家競爭,但農特產品就不一樣了,我們最近研發洛神香草茶,便是針對現代人注重養生,喝茶不喜歡加糖的習慣,用香茅、鼠尾草、甜菊等香草代替,現
在已經是熱門產品之一。另一項正在研發中的產品是紅藜黑芝麻鱈魚夾心絲。」
自2018年起,高世忠便與團隊積極拓展國際通路,「從參加國外食品展的經驗學到一件事,那就是要事先做好功課,與可能的合作對象約好洽談時間,不要只會傻傻地在攤位上等客戶出現,」高世忠說,2019年他們也將洛神香草茶、洛神蜜餞、洛神花乾銷售到香港、紐西蘭,並持續努力前往日本等地參加展售會,打開台灣農產品在國際市場的知名度。由此可見,高世忠的眼界不限於台灣,「只要有可能的行銷管道我們都想試試看,即使失敗了也是增加經驗。」
至於在國內實體通路,目前合作店家約有200多家,包括農會超市、咖啡廳。高世忠強調,尋求合作通路不一定是愈大或愈知名就好,而是要找出適合產品型態的通路,也不需執著在同一家通路販售所有產品,譬如餐廳可能需要小米、紅藜、樹豆,烘焙業會希望搭配洛神蜜餞或香草茶。高世忠也要求團隊成員親自送貨、補貨,直接在銷售點觀察同業商品是否推陳出新,也更能了解通路需求。
打造體驗旅遊,把人帶進部落
除了把農產品賣出去,高世忠也思考如何把人帶進部落。2019年他將金峰鄉歷坵村已廢校20年的小學,打造為「小米學堂」,設計「藜不開米」遊程,獲得2019年十大經典國產雜糧體驗路線優選獎。遊程內容包含部落導覽、小米與紅藜相關知識解說、教唱原住民歌謠的「音樂課」、手作紅藜麻糬的「家政課」、體驗獵人射箭與農夫彈弓的「體育課」、製作小米祝福吊飾的「美術課」等等。未來還打算再設立觀光工廠,並積極參加旅展,尋求與旅遊業者合作的機會。
即使獲獎無數也交出亮麗的成績單,但高世忠並不以此自滿,未來還規劃加強網路行銷,也會持續拓展實體通路,研發各項新產品。高世忠說:「根據觀察,台東南迴一帶,缺少像東河包子這樣的銅板美食,也是之後重點研發目標之一。」相信在不久的將來,高世忠與團隊會再度寫下農村社區企業經營的新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