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修復百年古厝 守護弱勢族群

苗栗縣農漁牧業休閒觀光推展協會總幹事 林彥伶

林書帆
user

林書帆

2020-04-17

瀏覽數 112,200+

修復百年古厝 守護弱勢族群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本文出自新農力崛起

林彥伶因經商失敗落腳苑裡,租下沒人要的古厝,靠著政府補助與社區居民群策群力,讓古厝搖身成為著名景點,也替更生人、遊民等弱勢族群,帶來新人生。

苗栗縣苑裡鎮有一幢130多年歷史、名為「東里家風」的三合院古厝,原為清代移民鄭幼所有,子孫開枝散葉、陸續遷移後,曾有長達30年的時間無人居住,但它如今不僅成為苗栗縣政府核定的三級古蹟,更成為當地知名觀光景點,背後推手之一即是林彥伶與社區夥伴們。

經商失敗,租下閒置30年古厝

「如何從18年前一步步走到今天,想想自己也覺得不可思議,」林彥伶說。2001年,林彥伶因經商失敗來到苑裡,當時經濟情況不好,住不起好房子,便租下已經30年沒人住的鄭家古厝。

林彥伶回憶:「老實說,租了之後我有點後悔,因為口袋裡沒有半毛錢,要怎麼整理這麼大一棟沒水沒電、屋頂破好幾個洞的古厝?」於是,她成立苗栗縣農漁牧業休閒觀光推展協會,申請勞工委員會多元就業方案,但方案只提供人力,沒有補助材料經費,林彥伶只好去墓仔埔、磚窯撿人家不要的磚頭修補,或從其他廢棄老屋撿拾材料,加上水保局「農村窳陋空間改善計畫」的支持,一點一滴將古厝修復成如今的樣貌。

林彥伶認為,能修復古厝主要原因,除了靠社區居民通力合作,以廢物利用精神降低成本也很重要,如今看到古厝的桌椅、門板,甚至是民宿賣點:紅眠床,也是撿來的,居民們還會捐贈家中用不到的日用品。

而修復後的古厝,展現出古色古香的外觀,引來古裝劇劇組注意,紛紛來此拍戲,林彥伶便以超值價格提供食宿,不收場租,但要求劇組若有臨時演員需求,一定要聘請當地居民,藉此創造就業機會,如《台灣奇案》、《戲說台灣》等節目都曾在此取景。

近年來,古裝劇拍攝需求減少,林彥伶便透過舉辦古厝婚禮、古裝劇體驗遊程,持續將古厝魅力及價值發揚光大。她說:「目前東里家風每年大約會舉辦過10幾次古厝婚禮,還是會需要臨時演員及工作人員。另外,協會也訓練街友當導演,指點遊客穿上戲服演古裝劇,並將過程拍照護貝、燒錄成DVD供遊客留念。」

除了傳統婚禮,遊客也可以在此體驗抓週、收涎等傳統習俗。林彥伶還有一個願景,就是將東里家風古厝打造成像日本「時代村」的文創園區,遊客參觀時都要換上古裝,彷彿搭上時光列車,回到阿公阿嬤時代的生活。

延伸古厝價值,協助小農銷售

將古厝打造成觀光景點之餘,林彥伶也致力於為高齡化農村注入新血。她說:「起初,協會中只有一、兩個年輕人,現在已增加到14位以上,大多是因為在都市生活遇到困境,才返回苑裡尋找新生活,至少開銷較小。」

【會員限定活動】想懂護國神山的背後?和《造山者》導演一起看見時代的選擇!立即報名>>

這群返鄉青年的耕作面積合計約15公頃,種植稻米、火龍果、水梨及各式蔬菜。除了透過小地主大佃農政策承租土地,也會向年事已高、無力耕種的農民承租,部分協會成員甚至無償提供土地。林彥伶說:「其中不少是從以前就一起做社區工作的居民,譬如理事長的土地就不收租,因為他知道我們是在做公益。」至於收成的作物除了運到「山守現直賣所」賣,林彥伶也提供古厝空間,做為當地小農的銷售平台。

林彥伶認為,青年返鄉務農的門檻之一,就是不像上班族一樣有固定收入,協會藉由提供年輕人固定薪水,協助他們站穩腳步。工作內容除了在當地農民需要人手時提供協助,也必須處理協會各項事務,譬如:維護協會認養的社區公園。其中幾位年輕人因務農有了穩定收入後,便不再領取薪資,更進一步回饋協會,捐助更生人家庭孩童的就學費用,形成一股正面良善的循環力量。

幫助更生人、弱勢群體就業

協會不只修復古厝,也修復社會弱勢群體的生命。協會成員許多並非一開始就是任職,有些可能有精神或心理問題,或者因經濟壓力走投無路。林彥伶說:「這裡就像庇護所,住了一段時間,身心恢復得差不多了,就開始依照專長提供服務,譬如管理民宿、木工、水電等。」

如今,餅舖做餅的師傅是更生人。養雞場則是由一位脊椎損傷患者、一位小兒麻痺患者,加上幾位更生人一同負責。林彥伶說:「還有一位女性更生人會做巧克力,所以我們也賣巧克力,雖然協會做的事情很雜,但重要的是幫助每個人以原有技能換取溫飽,獲得自信心及社會價值。」

類似失依老人、精神病患與更生人這種弱勢族群,目前約有20位住在古厝中,協會也協助8個更生人家庭在附近租屋,提供就業機會,或是提供農地耕作,還收容過3位棄嬰,幫忙尋找適合的寄養家庭。

事實上,協會擔負起類似社福機構的功能,卻沒有為照顧弱勢工作而申請補助,林彥伶說:「有人看到很多遊覽車進來,以為協會賺很多錢,但其實每個月固定薪資支出就要100多萬。遊客多時,還需要請居民幫忙準備餐點、整理環境,臨時工當天現領薪資,加上交通費補助,成本不低。」雖然協會賺不到錢,但重要的是創造就業機會,讓錢在鄉村中流動。對林彥伶來說,盡量不要募款或補助,要自己賺錢,社區居民物質欲望不高,只要生活過得去就好了,最期待的還是家庭安定與幸福。

目前,協會約有30多位全職員工,外加50多位臨時員工,每月約有80人在此賺取生活所需。工作內容包括:導覽解說、協助農事、撿雞蛋、照顧家禽。即使7、80歲長輩,也能當攝影團體的外拍模特兒賺取外快。甚至有台中豐原的失依老人,遠從基隆、屏東來的更生人在此落腳。林彥伶將協會定義為:「一個共生家庭,讓艱苦、走投無路的人不要想不開,可以來這裡講講話、調整心情,人生可以重來一次。」

篳路藍縷走過18年,林彥伶坦言,做社區工作總是辛苦:「但回頭看看這些因為協會而得到照顧的家庭和弱勢族群,就又有了繼續前進的力量。」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