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大學時的下鄉研究,讓包佳靜留在傳統客家庄,運用找專家盲測當地柑橘、用咸豐草入菜等創新手法,找出在地特色,促進地方發展。
對於從小生長在高雄港都的包佳靜來說,踏入農村是個偶然。大學念建築系的她,畢業後曾在顧問公司工作,協助輔導農村再生。因緣際會下,包佳靜與南村莊村長聊天,聽著村長闡述推動小農村發展的過程,深深被其熱情感動,因此取消到國外「Gap Year(空檔年)」的計畫,決定來到猶如桃花源的純樸小村,擔任南埔社區發展協會總幹事。
懷抱著滿腔熱血的包佳靜,一進入社區便開始學習各種庶務,慢慢發現想融入當地生活並不簡單,加上家人對她未來出路的關心與期待,令她萌生退意。
好體力又耐操,讓鄉親刮目相看
除此之外,包佳靜既非客家人、語言不通,又身為年輕女性,「三重弱勢」讓她在傳統客家村落裡極不受信任,鄉親們都睜大眼睛看著她的一舉一動,即使有村長力挺,還是備感壓力。
但包佳靜並未因此退縮,反而思考為什麼年輕人難留在農村?如果她努力做些什麼,未來是否就會有更多年輕人有機會好好的返鄉或入鄉?於是,她和社區幹部及兩位夥伴一起回溯過去南埔十年所做的事,並找出問題點,進而提出解方,逐步改善。
至於獲得鄉親改觀的關鍵,是她有次不經意出手,幫農民把20公斤重的米一肩扛起,走起路來健步如飛,吃苦耐勞的一面立刻顯露出來,讓村民刮目相看,至此,「耐操又有檔頭」成為包佳靜的正字標記。包佳靜說,這是學生時代曾擔任體育選手,所練出的一身好體力,沒想到竟然派上用場。
做為村裡的年輕新動力,包佳靜看到許多當地村民的盲點,譬如當地盛產柑橘,就算做成果醬也是很好的產品,但客家人喜歡大包裝,表示誠意夠,卻不利於遊客想買來送人嘗鮮的購物習慣,於是,她重新設計,買下當地藝術家篆刻的印章圖案當成商標,做出富有文青味小包裝,一推出果然暢銷。
改善農產行銷,建立有機無毒招牌
近年來,友善耕作的概念蔚為風潮,2017~2018年間,包佳靜邀請荒野保護協會與舞春食農工作室的夥伴,帶領生態觀察與調查,透過課程及定期數據檢測,定義何謂「友善耕作」,找出生態與友善生產之間的關係。由於包佳靜非農業專業,因此積極尋找有專業能力的夥伴一同參與,開始連結更多年輕人的進駐。
他們發揮創意,舉辦柑橘品嘗會,把友善耕作與慣性農法種植的果實放在一起讓專家「盲測」,得出結果是慣性農法種出的柑橘,雖然皮薄、又大、又甜、又漂亮,但表皮缺乏油脂,少了酸的風味。
反之,友善耕作的桶柑偏小顆,果皮較厚而有油脂、富有香氣,果肉帶點微酸,恰符合鄉村的速寫:酸中帶甜、甜中有酸,豐富了生活滋味,正是饕客行家首選。盲測結果經媒體披露,一舉擦亮北埔友善耕作的招牌。
除了柑橘,包佳靜隨手摘一支雜草小花說:「這叫咸豐草,學名白花鬼針草,算是一種中藥材,我們常喝的青草茶裡面,就有咸豐草。」
仔細一看,原來是野外生活中,常會沾黏褲管的「鬼針草」,也叫「恰查某」、「白花婆婆針」,不是什麼討喜的植物,稍不注意就會長得滿山遍野,總是被當成雜草除去。
可是,在包佳靜的巧思下,咸豐草成為南埔村宣傳的好材料。
3年前的夏天,南埔村籌劃了一場「翻轉好味道」活動,把咸豐草入菜,做成「水粄佐咸豐草青醬」、「香煎香菇佐咸豐草青醬」、「咸豐草燉飯」,甚至還有「咸豐草冬瓜氣泡飲」這種流行冰飲,大獲好評。
「我們的想法,是強調南埔村推廣有機農作有成,就連地上雜草也可以任意拔起,稍加清洗料理就入菜,」包佳靜說得輕描淡寫,可是希望使用在地農產和野菜顛覆傳統,鼓勵大家一起把田野植物變成美食的心意,不言而喻。
咸豐草耐命又好用,一如包佳靜落腳南埔客家村,即使受到許多挫折,仍能在艱困逆境中開出小白花。
野草變身健康好吃的佳餚,還是比較簡單的任務,包佳靜在地經營多年,三百多位村民全都熟悉,大家視她為自己人,閒暇時間出力協助、不計利害關係,與都會人自掃門前雪的概念全然不同,也讓她備感溫馨。
南埔社區發展協會近年來還發展出志工制度,透過協會招募,運用地方產業盈餘,在南昌宮廟埕成立關懷據點,每週提供兩次午餐,邀請南埔村高齡長者帶著碗筷攜伴前來,在廟前享用農家菜配白米飯,與老鄰居話家常,成了長輩們最開心的時光。
蒐集地景動植物歷史,紀錄當地文化
不僅社區關懷,包佳靜也把觸角沿伸到她的專業領域:建築文化。蒐集地景地貌、人文歷史,甚至各種動植物生態,為將來發展地區文化奠定良好基礎。包佳靜表示:「我們最終目的想出一套南埔村志之類的叢書,為地方留下完整記錄。」
經過幾年來的計劃、經營與累積,包佳靜看到外地遊子帶著滿腔熱忱回鄉,或繼承家業重拾農作,或集資創業打造夢想,就像肯定過去所付出的努力,每每都讓她感動不已,更是讓她能持續走下去的重要動力。
為了讓協會業務得以永續發展,包佳靜建立知識庫,譬如與縣政府、中央單位的聯繫管道,各種文宣設計、申請經費公文、計畫等,都在電腦裡完整保存,任何新手承接業務,都可以有範本參考。至於接下來的計畫,包佳靜說:「我想去充電一下,也已經跟其他社造夥伴約好,想環島一週,去夥伴們的社區看看,分享彼此經營社區的經驗與想法,讓更多創意得以交流,也讓更多社區可以朝向美好的方向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