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力集團(2908)子公司特力屋(7867)16日將登錄興櫃,集團總裁何湯雄表示,預計三年內完成上市櫃計畫,未來也放眼東南亞市場,首站鎖定越南、馬來西亞。30年DIY老牌如何從賣商品走向賣服務?又搶進哪些修繕新商機?
「第一目標是滿足每年13萬件的到宅服務,新商模和舊生意不衝突,」特力集團總裁何湯雄所說的新商模,指的是2019年起拓展的「社區管家」服務,他表示,以實體店為主的商模發展線上不易,反倒是從實體店延伸的到宅服務,商機更大,每位管家一年平均可達600萬元業績,Top Sales一年更可創造千萬業績。
事實上,1995年成立的特力屋,最初是與英國零售商B&Q各出資50%,在台灣成立「B&Q特力屋」,將居家DIY風潮引進台灣,主打多元商品、專業服務以及透明訂價等特色,一舉改變原小型五金行的經營手法,為台灣零售創造居家通路新藍海。
2024年特力屋營收95.13億元、每股盈餘1.7元;2025上半年營收達45.89億元、每股盈餘2.2元,其中大型店營收占83%,社區店約11%。
然而,隨著電商滲透率提升、大型店飽和,市場機會點在哪?特力屋總經理張栢青指出四大商機,首先,中古屋修繕需求大,根據內政部不動產資訊平台,近五年台灣住宅買賣屋齡,屋齡逾20年占比逐年升高,2024年突破71%,其中屋齡30年以上打45.2%;其次,台灣邁入超高齡社會,65歲以上占台灣總人口20%,獨居長者更有130萬戶,到府服務需求高;第三,台灣家戶結構改變,家戶數逐年上升但家戶人口數逐年下降,小宅裝修需求提升。
針對未來成長動能,張栢青指出,將持續發展高毛利商品,像是衛浴、廚具、系統傢俱、燈具等,其次則是強化電商,專注在居家修繕品項,特力屋與競品和電商最大的差異化,是消費者可以在官網上勾選修繕服務,解決商品安裝等基本問題,而自有品牌商品在2024年已達九萬多件,今年將提升至12萬件,以最成功的商品為例,2018年推出溫水便座,年銷量突破一萬套,市占達15~20%,展現通路力。
「特力屋將從賣商品延伸至賣服務的產業價值鏈,」張栢青指出,未來將鎖定上下游策略合作與異業結盟投資入股,例如居家相關產業合縱連橫、併購,並放眼東南亞市場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