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大概也有過下班後仍反覆想著工作的經驗。若這種情況經常發生,即使身體在休息,大腦仍持續運轉,疲勞就難以恢復;陪伴家人或獨處時也無法專注,更談不上真正放鬆。為了講求效率而不給自己換氣的空隙,其實是通往「最低效率」的最快捷徑。定期安排休息與恢復,不只是停止工作,而是一種維持最佳生產力的策略性工具。(本文節錄自《你該管理的是能量,而不是時間》一書,作者:韓善英,方舟文化出版,以下為摘文。)
當瑣事干擾專注時,啟動「迷你大腦斷捨離」
工作中除了核心任務,還會冒出各種零碎雜務,甚至私事也可能突然竄入腦中,打斷專注。每逢念頭一跑就立即跟著做,結果只會愈做愈分心。
這時,進行一次「迷你大腦斷捨離」,把剛浮現的待辦快速記下,便能維持當下工作的沉浸狀態。
我在公司桌面和家中廚房中島,都常備筆記本與筆;若在路上或不便書寫,就用通訊軟體「傳訊息給自己」。如此一來,便能脫離那些干擾思緒的雜念與突然冒出的代辦事項洪流,重新專注於手上的工作。
真正切換成「下班模式」
「下週簡報要怎麼準備?」
「糟了,還沒回客戶的郵件。」
你大概也有過下班後仍反覆想著工作的經驗。若這種情況經常發生,即使身體在休息,大腦仍持續運轉,疲勞就難以恢復;陪伴家人或獨處時也無法專注,更談不上真正放鬆。
【解決辦法】
在下班前預留約20分鐘,先檢視今天尚未結束的事項,再寫下明天要做的工作,同樣分成三類,然後──直到隔天上班前完全不去想它們。
1.五分鐘內能完成的小事→ 立刻處理並劃掉
‧例如:把○○資料交給人資、預訂明天的部門聚餐地點、調整會議時間──下班前一次解決。
2.不一定非我不可的事→ 委託他人或直接取消。
3.緊急且重要的事→ 安排專注時段。
‧例如:撰寫明年度事業計畫:這是最優先任務,9點到12點只做這件事。
透過這樣的大腦斷捨離,把工作思緒從腦中「清空」。充分充電後,隔天只要打開事先列好的清單,便能心平氣和地投入工作。
(延伸閱讀│放鬆不等於懈怠:別把自己活成一支「快沒電還不充」的手機)
在耗盡前,學會進入「省電模式」
為了講求效率而不給自己換氣的空隙,其實是通往「最低效率」的最快捷徑。定期安排休息與恢復,不只是停止工作,而是一種維持最佳生產力的策略性工具。
當我專注於某件事時,甚至會忘了呼吸,不自覺地憋氣。為了改掉這個習慣,我開始有意識地深呼吸。當我察覺自己正屏住呼吸工作時,就會進行「537呼吸冥想」,把它當作短暫的休息儀式。
這裡所謂的「冥想」其實並不複雜,只是暫停手邊事務,專注於呼吸。方法很簡單:吸氣5秒、屏息3秒,再用7秒慢慢吐氣,如此重複約10次。
想像吸氣時將能量與正面氣場吸入體內,吐氣時則把壞能量與壓力排出,效果會更好。每天只要在起床後、下午注意力渙散時、臨睡前這3個時段刻意練習,你就會發現思緒清晰了許多。
有時孩子哭鬧得上氣不接下氣,我會對他說:「我們一起數到10,做呼吸。」呼吸次數增加,哭聲就慢慢停歇,激動的情緒也自然平復。現在,當他察覺我看起來生氣時,反而是他先提醒我:「媽媽,我們呼吸數到10好嗎?」
(延伸閱讀│研究發現:被多項工作分散注意力,智商下降幅度為吸大麻的2倍)
你是否擁有屬於自己的「休息儀式」?
透過簡單伸展讓能量流動,抬頭遠望山巒或天空放鬆過度緊繃的眼睛,也都是好辦法。飯後小睡片刻,或是下班後泡個半身浴,也是極有效的恢復方式。休息儀式就是你為自己量身打造的充電方式,不必複雜。重點在於把它變成習慣,讓身心自動進入「充電模式」的訓練。
在忙碌的現代生活裡,省電模式不再是選擇,而是必需。當社會把「更多、更快」當成美德時,這種步調卻並不持久。與其等到電量耗盡後勉強修補,不如養成管理能量、提前充電的習慣,這才是更聰明的做法。
(延伸閱讀│知道「精確休息」嗎?時間管理高手,都是懂得休息的人)
專屬於你的能量手冊:自我使用說明書
就算只是買一個小型家電,包裝裡也一定附有說明書,告訴你如何正確使用才能發揮它的性能。很多人會嫌麻煩不仔細看,但如果在使用前認真讀一遍,就能將它的效能發揮到200%。反之,如果不按照原本的使用方法,而是隨意操作,即使是全新的產品也很快會損壞。
既然連這麼小的物品都有使用說明書,那你有屬於自己的「使用說明書」嗎?你是否清楚,該如何運用自己,才能以「最佳狀態的我」來生活?又是否真正按照這個方法去實踐?
如果你的回答帶著疑惑,不妨立刻先回答以下問題:
有「自我使用說明書」的人,不僅在工作上能取得更好的成果,在私人生活中也能活得更幸福、更充實。當然,每個人都不同,所以不存在唯一的「正確答案」,但一定有適合自己的「解答」。
使現在你還不能準確回答上述問題也沒關係。從現在開始,在日常生活中觀察自己、記錄自己,逐步打造屬於自己的使用說明書吧!
(延伸閱讀│她是時間管理大師、把一天切成30分鐘1格:這樣過10年後發生什麼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