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口不是偶然的運氣,也不是突如其來的天賜商機。從商業與策略的角度來看,風口的形成是一種結構性變動下的結果性機會,其本質來自多個力量的交會與放大,而這些力量包括了技術創新、政策推動、社會文化變遷、消費行為重組等。(本文節錄自《掌握趨勢的風口思維》一書,作者:江勇慶,商周出版,以下為摘文。)
條件1.趨勢的醞釀:風口從來不是一夜之間出現
每一個被認為是風口的現象,其實往往都已有數年、甚至數十年的醞釀。例如:
這些案例都說明:風口並不是新東西,而是「時機到了」的東西。而時機到了的背後,是趨勢漸進推動的結果。具體來說,我們可以從以下4大層面觀察風口的形成。
條件2.科技突破:風口的技術基礎
風口的第一推力,通常來自於關鍵技術的突破或成熟。這種技術可以是:
技術是風的發源地,當技術跨過實用性門檻,風便開始形成。這些技術不見得是新的,但一旦達到應用臨界點(TippingPoint),市場將迅速啟動。例如:
(延伸閱讀│投資不能只懂數字,還要掌握底層邏輯!價值投資大師們的心法)
條件3.政策與法規:風口的加速器
政策與法規看似是限制,但對某些產業而言,卻是解封與釋能的關鍵推手。常見的政策型風口條件包括:
舉例而言,Lalamove、UberEats等平台物流服務之所以能在台灣快速崛起,很大程度仰賴政府對「共享經濟」模式的認可與部分開放法規的彈性空間。
政策本質上是市場的外部信號,一旦配合技術與需求,就能扮演風口的推進器。
條件4.需求轉變與消費文化:風口的價值基礎
風口能否成形,最終仍需回到「需求」本身。再好的技術、再鬆的政策,如果沒有真實的用戶痛點與強烈動機,就難以持續發展。而需求也非靜態,它受到時代文化、價值觀、人口結構等因素的影響。常見的需求轉變包括:
這些需求改變的背後,是文化與社會價值觀的結構性轉變。企業若能洞察其深層邏輯,就能預判出即將吹起的風。
條件交會才是真正風口
真正的風口,從來不是單一條件造成的結果,而是多個要素的時間差交會:科技成熟+政策支持+社會需求成形+商業模式出現
舉例來說,Gogoro成為電動機車的領導品牌,背後條件包括:
這些交會創造出「兩輪電動機車出門」的風口,不只是Gogoro品牌操作成功,更是Gogoro站上了這股交錯之風。
從觀察到行動:辨識風口的起手式
了解風口的形成條件,是為了在資訊混亂的時代中不迷失方向。不需要等風來,也不該無腦追風,而是應該具備以下能力:
這些能力,將在本書後續章節中一一展開,讓您能超越一般觀察者,成為風口的駕馭者。
結語:風的方向,取決於結構的變動
在風口時代,最忌諱的是錯把浪花當風向,把熱點當藍海。真正的風,往往在我們還來不及命名之前,就已經開始吹拂。而看見風的方式,從來不是等待,而是理解結構變化的本質,洞察背後的條件組合。
有理解風從何來,才知道風往哪裡去。
(延伸閱讀│英國人如何解決跨國的「熱水難題」?需要培養3種「全球思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