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語能力好不代表有「國際觀」?看懂「7大框架」投資、決策更精準

國際觀決定你的未來有多寬廣。

遠見好讀
user

遠見好讀

2025-08-27

瀏覽數 50+

《劉必榮教你國際觀》/僅為情境圖,取自unsplash
《劉必榮教你國際觀》/僅為情境圖,取自unsplash
00:00
00:00

所謂國際觀,就是知道世界發生什麼事,並對這些國際事件產生觀點的能力,而且還要在這些事件中找到自己的定位。舉例來說,在觀察台灣經濟成長時,要考量科技、產業、交通、軍事、天災和外交等因素所來帶的漣漪效應,將會對台灣經濟(包括個人、企業和國家的利益)產生什麼影響,而台灣需要具備哪些因應之道。簡而言之,就是,我們必須知道發生什麼事,以及因應於此而產生觀點的能力。(本文節錄自《劉必榮教你國際觀》一書,作者:劉必榮,明白文化出版,以下為摘文。)

外語能力不能決定國際觀

國際觀與外語有沒有關係?一個人可能通曉多國語言,如英語、日語、法語、西班牙語,但是,這跟這個人是不是有國際觀沒有太直接的關係。

儘管如此,具備外語能力的確更容易接觸與了解世界上其他國家的事情,包括其他地區的文化、思想、語言、傳說、宗教等等,進而理解他人的價值觀和世界觀。

舉例來說,在阿富汗戰爭期間,多數人都不懂當地的普什圖語,只能藉由英語或其他語言的資料嘗試多了解阿富汗。我們則是運用中文能力,在中文資料中找到一些相關的文獻,並自其中發現,阿富汗這個內陸國家的民間故事中,只出現山,從來不曾出現海洋。

我們由此推知阿富汗人或大陸民族看待世界的方式。雖然具備外語能力不等於擁有國際觀,但它能夠幫助一個人更廣泛地搜集資訊,更快地發展國際觀。

國際觀不是水晶球,它是sense!

研究國際政治並不是教你觀察一顆水晶球,自其中預判未來,或預測世界將會發生什麼事。

有多少人能預測到2016年川普會當選美國總統?有多少人能推測到2016年英國脫歐公投會通過?有誰能預測2020年會發生新冠疫情?更不要說有多少人預料到俄烏戰爭和以哈衝突的發生。

國際上發生的事件往往是預料之外,包括專門研究國際政治的專家學者,也無法推測世界即將發生什麼事。

事實上,觀察國際政治是敏感度的問題,是sense 的問題。如果你具備國際觀,有一套分析世界局勢的架構,一旦有意料之外的事件發生時,便能夠較快速地理出頭緒,悟出一些因應變化的想法和策略。

0902蕭菊貞空中沙龍|《造山者》親自與你分享台灣半導體產業如何成為護國群山?

(延伸閱讀│投資不能只懂數字,還要掌握底層邏輯!價值投資大師們的心法

2016年英國通過脫歐公投,接著是一段等待英國政府和國會完成脫歐程序的時期。這時,一位有國際觀的企業家會意識到,歐洲單一市場即將不再提供英國產品優惠,便會決定提前把留在英國的產業、工具和產品,暫時移送到一個歐盟國家的倉庫,比如荷蘭,繼而觀察局勢的變化,再決定下一步該怎麼走。

各國因應川普二進宮(即所謂川普2.0)所作的「防川普」(Trump proof)政策,也是一樣的道理。2024年美國大選,川普勝出,雖然他2025年1月20日才就職,但大家都知道,川普就職後貿易戰必不可免。

所以,世界各國在川普就任之前,就相互簽訂了許多兩兩雙邊的自由貿易協定。這用意是告訴美國,即使美國日後豎起關稅壁壘,阻止全球化的進程,但其他國家也可以在美國之外,建立自己的自由貿易體系。

有國際觀的人,不見得能準確預測哪件事會不會發生;但如果事情發生了,他腦海中那一套觀看世界動態的架構,可以讓他比競爭對手更快理出頭緒,推測後面可能的發展,及早作好準備。

世界地圖就是財富地圖,宏觀的國際框架,能幫助我們理解大局裡的衝突與大棋盤的互相影響,也能敏銳地理解國際事件,精準地判斷投資。

俗話說,外行人看熱鬧,內行人看門道。想要深入了解國際政治經濟動態,可以從7個框架切入,這7個國際觀的框架,分別是:

1. 大局

2. 趨勢

3. 外交工具

4. 決策過程

5. 戰爭與和平

6. 軼聞故事

7. 整合思考。

(延伸閱讀│英國人如何解決跨國的「熱水難題」?需要培養3種「全球思維」

《劉必榮教你國際觀:七大框架看世界》,作者:劉必榮,明白文化出版

《劉必榮教你國際觀:七大框架看世界》,作者:劉必榮,明白文化出版

延伸閱讀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