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見週年慶 遠見週年慶 現在訂就送亞諾納$4,490行李箱、兩張西堤套餐餐券>

新加坡半導體狂飆10年、撐出8%GDP!為何全球3大半導體龍頭都不去?

新加坡60年來從小島變強國,從零到全球標竿的成功祕訣!

遠見好讀
user

遠見好讀

2025-08-26

瀏覽數 50+

《新加坡六十年》/僅為情境圖,取自unsplash
《新加坡六十年》/僅為情境圖,取自unsplash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00:00
00:00

新加坡如何憑藉卓越的高效治理與前瞻的全球化策略,從資源匱乏的貧困小島成功轉型為全球領先的經濟金融中心?過去10年來,新加坡的半導體產業蓬勃發展,吸引眾多跨國企業投資,成為全球半導體生態系的重要樞紐。根據新加坡政府於2024年的公告,新加坡生產了全球10%的晶片,並供應約20%的半導體設備。(本文節錄自《新加坡六十年》一書,作者:童振源,釀出版,以下為摘文。)

在這段期間,半導體產業的產值增長2.7倍,附加價值更提升3.3倍,兩者的複合年增長率(CAGR)皆達雙位數。同時,該產業對國內生產毛額(GDP)的貢獻也從2.8%上升至5.6%,顯示其對新加坡經濟發展的關鍵影響力。

從產值來看,從2014年到2023年新加坡半導體產業產值的複合年增長率為11.8%。新加坡半導體產業在2014年產值為489億新幣,占製造業總產值的16.0%。隨著全球半導體需求的增長,2017年產值迅速擴張至853億新幣,占製造業總產值的26.5%,並在2018年突破1,009億新幣,占比提升至27.7%。

這一增長趨勢持續至2022年,當年產值達到歷史高峰1,567億新幣,占製造業總產值的33.9%,相當於超過3分之1。然而,2023年受到半導體市場景氣波動的影響,產值略微回落至1,334億新幣,占比降至32.2%,但整體而言,仍維持在相對高位。

若以附加價值衡量,從2014年到2023年新加坡半導體產業附加價值的複合年增長率為14.4%,成長速度更為顯著。2014年新加坡半導體產業的附加價值為112億新幣,占製造業附加價值的17.6%。在2017年,隨著產業擴張,附加價值增長至188億新幣,占比提升至23.8%,並於2018年突破334億新幣,達到33.6%。

到了2022年,附加價值進一步攀升至552億新幣,占製造業附加價值的40.5%,顯示新加坡半導體產業在全球供應鏈中的關鍵地位。然而,2023年受到市場影響,附加價值降至376億新幣,占比回落至32.5%,仍遠高於10年前的水準。

(延伸閱讀│專家預測:2030年世界經濟中心在非洲,未來10年不容忽視

半導體產業對新加坡GDP的貢獻亦顯著提升 

2014年,該產業對GDP的貢獻僅為2.8%,但隨著產業快速發展,2017年增至4.0%,2018年突破6.6%,2021年進一步達到7.4%,並在2022年攀升至歷史高點8.0%。

換句話說,在2022年,每100新幣的GDP中,就有8新幣來自半導體產業,突顯其對國家經濟的支柱作用。然而,2023年由於市場波動,貢獻率回落至5.6%,但仍維持在長期成長趨勢之上。

儘管新加坡半導體產業的產值與附加價值在過去10年間大幅成長,其雇用人數卻維持在相對穩定的水準,顯示出產業生產力的顯著提升。

2014年,該產業的員工總數為36,598人,即便到了2018年,產值與附加價值大幅提升,員工人數卻略微減少至34,985人,反映出生產自動化與技術升級的趨勢。

2022年產值與附加價值達到歷史高峰,但員工人數僅35,521人,顯示產業依賴高效生產模式,而非單純依靠人力擴張。2023年,員工人數持續維持在35,284人左右,與前一年相差不大,進一步印證了新加坡半導體產業的高附加值與高生產力發展方向。

整體而言,新加坡半導體產業在過去10年間實現了驚人的成長,不僅在全球市場占據重要地位,也對國內經濟發展產生深遠影響。

隨著技術創新、產業升級以及全球半導體需求的持續增長,新加坡半導體產業將持續發展,成為推動該國經濟前進的重要動力。

遠見39週年|訂兩年送一年、訂一年送半年 再送超級好書《黃仁勳傳》、《為什麼要睡覺》、《看得見的高效思考》

台、新維持緊密合作的半導體夥伴關係

新加坡的半導體產業以外商為主,且生產的晶片皆屬成熟製程(7奈米以上)。其半導體生態系統主要由國際半導體巨擘與本地中小企業組成,涵蓋設計、製造、設備供應、封裝測試及研發等多個環節。

半導體設計領域,台灣的聯發科、瑞昱,美國的高通、博通及邁凌均在新加坡設有據點;晶圓製造方面,美光、美滿、格羅方德、台積電、聯電、世界先進與德國世創電子也在當地投資設廠。

此外,新加坡亦是半導體設備與封裝測試的重要據點。美國應用材料、科磊及荷蘭ASML等設備大廠均在當地設立營運據點,而日月光、長電科技及新加坡本地企業聯合科技則負責半導體封裝測試業務。

同時,許多跨國企業也選擇在新加坡設立研發部門,例如應用材料、超微(AMD)、世創電子及聯發科,進一步強化當地的技術創新與研發能力。

新加坡本地的半導體企業以中小企業為主,主要提供解決方案、材料、設備與零組件給大型晶圓製造商與設備供應商。例如,永科控股是英特爾半導體測試方案的關鍵合作夥伴,而ELH Tech則是3D列印半導體零組件的供應商,服務對象涵蓋全球主要晶圓代工廠。

儘管新加坡成功吸引眾多國際大廠設廠,但全球3大半導體龍頭─台積電、三星與英特爾皆未在當地建置高階製程晶圓廠。

這主要是因為美國、日本與歐洲政府紛紛提供數百億美元的補貼以吸引高端製程投資,而新加坡選擇不參與這場「補助競賽」,將資源集中於吸引成熟製程的半導體投資案。

近年來,這一策略確實奏效,新加坡成功吸引多家大型半導體企業投資,生產的晶片應用於汽車、消費電子、行動裝置及工業設備等領域。

近兩年來,新加坡的半導體投資案頻頻落地,展現出成熟製程市場的活力。2022年2月,台灣聯電宣布投資50億美元,興建22-28奈米製程晶圓廠;2023年7月,美國格羅方德投入40億美元,建造14與28奈米製程的半導體廠;2024年6月,台灣世界先進與荷蘭恩智浦宣布聯手投資78億美元,興建28奈米及以上製程的半導體廠。

台灣與新加坡的半導體產業合作歷史悠久,對全球供應鏈的穩定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早在1998年,台積電便與荷蘭飛利浦電子及新加坡經濟發展局(EDB)合作,在新加坡投資12億美元成立Systems on Silicon Manufacturing Company(SSMC),生產0.25-0.11微米晶片。同年,台灣日月光也投入3,000萬美元於新加坡發展半導體封裝測試業務,如今該廠員工已超過750人。

2000年,聯電與德國英飛凌共同投資36億美元,在新加坡建造12吋晶圓廠,生產0.13-0.10微米晶片,這是當時新加坡製造業單一最大投資案。新加坡政府對此高度重視,經濟發展局旗下的投資機構EDBI更直接參與投資,持股15%。2022年,聯電再度追加50億美元,擴建生產22-28奈米晶圓,以滿足全球市場需求。

不僅是製造端,台灣在新加坡的研發投資也不斷增加。從2004年至2020年,聯發科已在當地投入3.3億美元,並於新加坡建立全球最先進的研發中心之一,目前雇用約300名研發工程師。2024年6月,聯發科更承諾未來五年將再投資3.7億美元,深化新加坡的半導體技術創新。

台灣與新加坡的半導體產業合作與全球供應鏈分工,也反映在雙邊貿易結構中。2022年,台灣出口至新加坡的產品中,約80%為半導體相關產品,而新加坡對台灣的出口中,半導體產品亦占60%。這種緊密的經濟聯繫不僅促進雙邊產業發展,也大幅提升全球半導體供應鏈的穩定性。

(延伸閱讀│為何新加坡住宅政策值得台灣學習?胡偉良:「這4點」撐起人民安居夢

《新加坡六十年:小國大智慧的故事》,作者:童振源,釀出版

《新加坡六十年:小國大智慧的故事》,作者:童振源,釀出版

延伸閱讀

科技股入場須知 一次掌握市場動態
數位專題

科技股入場須知 一次掌握市場動態

科技股投資日益成為趨勢,投資人瞭解市場動態成關鍵。近日《黃仁勳傳》作者史帝芬・維特訪台,在與張善政的對談中揭示輝達在桃園建立新總部如何彰顯台灣在全球半導體產業中的地位,與旺宏電子吳敏求一同解析台灣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