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世界經濟全球化加劇,全球供應鏈正在快速重組。商品的生產者和消費者正在根據國際供需和比較優勢原理尋找新市場。過去,勞動密集型生產基地持續從韓國轉移到中國,現在則遷往了東南亞,因為其更具吸引力和比較優勢。(本文節錄自《2030年,世界經濟中心在非洲》一書,作者:李洪均,高寶出版,以下為摘文。)
繼韓國、中國之後,生產基地轉移到了越南和印度等勞動成本低廉的地區。那麼,下一個生產基地會是哪裡呢?全球有許多研究機構和專家預測,非洲是一個前景看好的製造業生產基地,能取代中國和東南亞。
許多援助機構和諮詢機構(UKAID、WB、E&Y)展望,衣索比亞、肯亞、坦尚尼亞、奈及利亞、莫三比克、迦納的製造業將會成長。
世界銀行指出,中國製造業的薪資在10年內漲了3倍以上,製造業的工作機會將從中國轉移到東南亞和非洲。
美國安全情報智庫斯特拉福(Stratfor)於2013 年選出了今後有望繼中國成為製造業基地的16 個國家(Post-China 16,PC 16),其中包含了坦尚尼亞、衣索比亞、烏干達、肯亞等多個非洲國家。
全球各大製造企業早已離開中國
全球各大製造企業早已離開中國。進軍中國的韓國企業也離開中國已久。離開中國後,各國紛紛轉移到東南亞國家。不過,由於近幾年越南、孟加拉等的生產成本增加,全球服裝業正在努力尋找下一個生產基地,並高度關注東非地區。另外,非洲人口增加、都市化發展使得工業產品需求增加也進一步促進了製造業進軍非洲。
我從2012 年到2016 年在中國工作了4年。當時中韓兩國交流非常頻繁,韓國的勞動密集型產業不是已經轉移到了中國,就是正在準備轉移。中國的地方政府則積極示好以吸引韓國企業,並提供了各種優惠措施,同時還在韓國設立了辦事處,直接與韓國地方自治團體和企業接洽。
但是好景不常,全球價值鏈發生了變化,中國的產業結構也隨之改變。首先,中國開始重視環保、技術密集型產業,並選擇性地招商引資。中國企業已經取得了技術進步,不再只是需要單純的製造技術。
再者,隨著中國的勞動成本飆升,為了降低勞動成本而進軍中國市場的製造工廠再也無法靠降低生產成本在中國市場存活下來。
想要繼續留在中國,就得瞄準中國市場的內需或創造高於生產成本的附加價值。結果,為了降低變得相對較高的勞動成本,鞋類等輕工業工廠不得不將生產基地轉移到越南等東南亞地區。
當時在中國發生的變化,現在似乎正在東南亞重現。轉移到東南亞和印度的生產基地也面臨著各種限制。據說,韓國企業已經在越南切身感受到了過去不再被中國重視的感覺。因為現在的越南已經不再是10年前追求溫飽、渴求創造就業機會和工業化的越南了。
對非洲政府來說,創造就業機會是一大課題
和已開發國家政府一樣,對非洲政府來說,創造就業機會是一大課題。「民心即是天心」這句話在非洲同樣適用,解決國民溫飽問題是當務之急。
就算不提及官方統計數據,當地人也都很清楚非洲的失業率高達30 ~ 40%。辛巴威的穆加比政府也是因為國民無法忍受飢餓、上街示威而就此下台。因此,非洲政府正在高呼創造工作機會、扶植製造業。
也因為如此,「透過工業化扶植製造業、增加就業機會來拉動經濟發展」成了非洲國家最大的課題之一。許多非洲國家正試著不讓經濟結構過度依賴自然資源或進口。
為了實現工業化,大部分的非洲國家正在實行製造業扶植政策。當地媒體在報導新設工廠相關新聞時,強調的都是創造了多少就業機會,而不是投資金額或技術轉移等產業波及效應。
非洲製造業是政府扶植出來的結果,其發展速度僅次於亞洲。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UNIDO)的數據顯示,非洲製造業的附加價值增加率超過了全球平均值。
在2000 年後的全球製造業領域,非洲的增幅僅次於亞洲。考慮到同一時期的增加率大部分來自中國製造業,非洲製造業的成長趨勢值得關注。按照這個成長勢頭,非洲有望在不久之後超越亞太地區。
援助機構也是持類似的立場。聯合國等國際組織也將援助非洲的核心目標從原本的「單純援助」改成了現在的「工業化支援」,聯合國、非洲聯盟、非洲開發銀行(AfDB)都在支援各種扶植政策。
非洲開發銀行甚至將2018 年於韓國舉行的年會主題定為「促進非洲工業化」。也就是說,為了援助非洲,各大援助機構不再「授人以魚」,而是「授人以漁」。
跨國企業也正在投資非洲。瑞典服裝企業H&M、土耳其的Ayka 都正在衣索比亞進行投資、生產商品,並試著擴建生產設備。中國華建集團為了生產服裝、鞋類,投資了20億美元,力帆汽車則在衣索比亞首都阿迪斯阿貝巴建設了汽車組裝廠。
非洲是有望取代中國和東南亞的製造業生產基地
作為製造業基地,非洲的最大優勢莫過於豐富的勞動力和低廉的勞動成本。衣索比亞的勞動成本為中國的25%、東南亞的50%。由於衣索比亞擁有一億人口、勞動成本低,其正在成為非洲的製造業基地。
衣索比亞、肯亞等資源依賴度較低的國家目前正在積極推動透過投資製造業促進經濟成長的政策。此外,衣索比亞的製造業正在透過外部投資獲得顯著成果。中國企業已經在衣索比亞建立了工業園區,並且正在擴大對服裝、皮革、鞋類等輕工業及家電、手機、汽車的投資。
非洲是有望取代中國和東南亞的製造業生產基地。2021年秋天,韓國發生了車用尿素溶液緊缺事件,部分商品的全球供應鏈出現弱點,因此有人表示應該要開拓全球供應據點,不再過度依賴中國。
這就是韓國企業和政府必須關注自然資源豐富的非洲,並制定進軍戰略的理由。為此,在非洲瞬息萬變的環境中,我們應該透過差異化尋找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