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功能內向者」在他人眼裡光鮮亮麗,但在內心深處卻被6種內耗循環蠶食──焦慮、偽裝、反芻性自我對話、逃避、內在批評與退化(A.F.R.A.I.D.)。但,其實「內向」從來不是缺陷,而「高功能」是天賦加上你的努力。當你開始接納自己的內向特質,你將在關係、領導力、創造力上,展現與眾不同的深度與魅力。(本文節錄自《只是快撐不下去了》一書,作者:邱淳孝,寶瓶文化出版,以下為摘文。)
高功能內向者的內心細膩、安靜,也勤奮努力,他們常常能取得優秀的工作成果,但很容易在人際關係中耗盡能量。
他們害怕讓別人失望,在這個期待人們要積極、要懂得表現自己、要刻意讓別人看見自己的社會裡,高功能內向者的內心充滿拉扯,他們總是這樣問自己:
‧「為什麼我沒辦法違背別人的期待過日子?」
‧「我其實不討厭那些人,聚會時,甚至覺得開心,但每次相處後都覺得好累。」
‧「有時,我想獨處、休息,但卻不好意思拒絕別人。」
‧「就算拒絕了,朋友也說沒關係,但會不會久了,就讓人覺得我難相處?」
‧「如果一直休息,會不會讓人覺得我不夠積極,甚至與社會脫節?」
‧「別人好像都沒有這種狀況,是不是我有問題?」
(延伸閱讀│「當內向是種天性,做自己就是義務!」在喧鬧世界裡,更要找到自己的聲音)
什麼是「高功能內向者」?
李安(Ang Lee):沉靜中的極致敘事者
李安從台灣走向國際影壇,他以《臥虎藏龍》、《少年Pi的奇幻漂流》等片贏得奧斯卡獎。
李安為人低調、不善言詞,卻透過細膩的情感捕捉與深刻的角色描繪,讓觀眾走入他的內在世界。
內向的敏感與觀察力,使李安能洞察人性,拍出動人的故事。
身為李安好友的作家舒國治曾說:「李安只是用一種害羞的、埋頭工作的方式,完成了自己的一片天地。」
李安的內向,正是他藝術創作的核心力量。
提姆‧庫克(Tim Cook):安靜領導蘋果的企業家
作為蘋果公司的執行長,提姆‧庫克接手賈伯斯的重任,他在壓力下,穩健領導蘋果成長至全球市值最高的公司之一。
提姆‧庫克不是舞台上的煽情演說者,而是一位內向、低調、專注細節的領導者。他重視價值觀、重視團隊,也擅長聆聽與深度思考。提姆‧庫克的內向,讓他成為一位穩定、誠信與精準的決策者。
J.K.羅琳(J.K. Rowling):從孤獨到魔法世界的創造者
《哈利波特》系列的作者 J.K.羅琳,曾歷經貧窮與憂鬱,她靠著豐富的內在世界與強大的想像力,創造出全球暢銷的奇幻小說。
J·K·羅琳避開鎂光燈,喜歡獨處、閱讀、靜靜地思考。她在沉默中醞釀故事的能量,使她筆下的角色如此真實、情節如此有深度。J·K·羅琳的內向不是阻礙,而是創造力的泉源。
(延伸閱讀│內向又默默付出的人,更要讓形勢站在你這邊!別讓「預期失敗」的痛苦阻礙你的發光)
艾瑪‧華森(Emma Watson):優雅堅定的行動者
以《哈利波特》妙麗一角走紅的艾瑪‧華森,她在公眾面前看似自信,但實際她認為自己「極度內向」。
艾瑪‧華森選擇安靜但堅定地投入女性權益、教育與公益活動,並曾在聯合國發表深具影響力的演說。她的內向使她更有共感力,也讓她能夠深思熟慮地用行動發聲,展現出沉著而堅韌的力量。
比爾‧蓋茲(Bill Gates):深度思考的科技先驅
微軟的創辦人比爾‧蓋茲,從小就是典型的安靜書呆子,他喜歡獨自閱讀、長時間思考。比爾‧蓋茲的內向性格,讓他能專注於複雜的系統設計與策略規劃。退休後,比爾‧蓋茲仍持續以書籍與公益影響世界,他向世人證明即使是內向者,也能影響深遠。
還有非常多的名人,他們既內向,又成功,被許多人欣賞與肯定。
回過頭來,本書提到的高功能內向者(High-Functioning Introverts),指的是性格屬於「內向」,但「外在功能」表現優異的人。
內向意味著傾向把能量放在內在,因此,要把注意力放在外在刺激,對他們來說較為耗能,所以他們需要透過「獨處」來恢復能量。這並非缺陷,而是一種人格特質。
高功能則表示擁有良好的認知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和社會化能力,因此,在外在成就上表現不錯。
這一類的人特別善於觀察他人的反應,他們能迅速調整自己,以符合社會期待,但也很容易在不知不覺之間戴上面具,甚至開始偽裝自己。
由於內向者大多內心細膩,當面對壓力時,他們往往傾向自省。然而,這種自省若過度發展,反而會轉變成自我批評,導致內在耗損。
成為自己,不需要改變,只需要看見與善用。活出你自己,是你此生最重要的事。
致「高功能內向者」的3件事
‧請相信,當你累了時,你可以休息;當別人讚美你時,別認為對方只是客氣,也請別認為滿足別人的期待,你才會被喜歡。
‧請相信,當你跨出舒適圈冒險時,你能獲得成功與好結果,讓自己更好。
‧請相信,當你能為自己的感受和需求發聲,當你為自己而活,做自己真正的樣子,你依然能被別人喜歡。
(延伸閱讀│70%成功人士是內向性格!內向孩子是被低估和誤解的沉默天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