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他們的成就之所以能高出別人一截,不過是因為他們相較之下更敢冒險嘗試、放手一搏。這跟技術或能力無關——端看一個人能多自在地面對風險。(本文摘自《大局思維》一書,作者為葛蕾絲‧洛登Grace Lordan,以下為摘文。)
「損失規避」延後你的成功
雖然我在1998年的夏天發覺自己走錯了路,不該讀電腦科學,但拖了好一段時間才終於跟媽媽說我希望找一條新的道路。這種延遲溝通來自於經典的損失規避(loss aversion)。
舉例而言,如果你的目標是獲得升遷,並設定5年的期限——為什麼是「5」這個數字?為什麼不是4年?3年?你能重新評估讓你設定這個期限的因素嗎?
對多數人來說,我們在職場上面對的升遷標準,用經濟學家的話來描述就是「雜訊太多」(noisy)。意指很難明確指出需要做什麼,也很難知道已經做對了什麼。標準越亂,你就會越常看見有些人比預期的還早被拔擢——有些人則晚得多。想升官就必須展現積極,你是否能堅定地站出來,取決於你的風險規避(risk aversion)程度。
對大部分的工作來說,個人風險規避的程度,不會直接影響表現(除了打擊犯罪、撲滅火災或玩股票)。因此,要是因為不確定行為後的利弊影響,導致不敢進取,因而錯失職涯晉升良機可就不好了。
同樣不太好的現象還有:女性的風險規避程度通常比男性高;高學歷者風險規避程度比低學歷者低;在美國,少數族裔的風險規避程度比白人高;富人的風險規避程度則比窮人低。這段研究顯示,機會的大門是為「具備高學歷的有錢白人男性」敞開,他們的成就之所以能高出別人一截,不過是因為他們相較之下更敢冒險嘗試、放手一搏。這跟技術或能力無關——端看一個人能多自在地面對風險。
風險規避也可能影響你會應徵的工作類型,徵人廣告通常都會列出一長串條件。事實上,評估者很難去判斷一名求職者是否符合這些條件,那麼我們怎麼知道哪些人應該過關?
「站出來接受挑戰」就代表應徵者的自信
儘管不能顯現其工作能力,但「站出來接受挑戰」就代表著應徵者的自信和風險規避程度。更妙的是,事實上職能和自信之間的相關性超級低。亞歷山大‧弗洛因德(Alexander Freund)和娜汀‧卡斯滕(Nadine Kasten)在2012年的一項研究中,集結了超過150份自評智力(也就是某人對自己的能力多有自信)和實際智力相關性的報告,自我評估與實際能力相等的機率只有10%。
充滿自信、愛好風險,又敢於表現自己,難道有錯嗎?最終答案可能會讓你感到不快,因為有這些特質的人,確實更容易獲得成功;但考量到他們面對的成本與效益,這麼做最符合利益。
對於不怕被拒絕的人來說,他們可以兵來將擋,水來土掩,甚至更有衝勁地去包裝專業技能以符合條件。有這些特質的人,他們爭取更好機會的唯一成本便是加入競爭的時間。如果這個成本夠低,他們就樂於大方表現,畢竟他們是習慣時刻更新自己履歷表的一群人。
「預期失敗」令人退縮不前
那麼為什麼沒有更多人去爭取成功的可能性呢?答案是風險規避有一部分來自於損失規避。多數人對損失的感受大於收穫。此外, 風險規避受預期損失規避(anticipatory loss aversion)影響,也就是預期被拒絕會讓自己感到多痛苦。
風險規避、損失規避和自信低落是很危險的組合,可能阻礙你前進。女性往往比男性更容易去規避損失,雖然原因未知,但我有一套理論——跟約會有關。傳統上,當青少年開始約會時,大部分的時間都是由男孩鼓起勇氣邀約女孩。男孩在很早期的發展階段就習慣面對拒絕——並發現事情其實沒想像中那麼糟,這個很棒的教訓將為他們往後的人生帶來絕佳效益。
有自信又愛好風險的人,通常不會太早或太常放棄挑戰,有些組織會藉由安排定期的回饋會談來避免這一點;但許多過度自信又外向的居高位者卻認為這個制度並不理想。當然,若你是個自由工作者或創業者,還要特別設置人資部門幫你把關太過奢侈。因此,若你是內向又默默付出的人,那就一定得設法讓形勢站在你這一邊。
好用訣竅:讓形勢站在你這一邊
1. 當結果不確定時,轉念並勇於表現。
提醒自己,成功的可能性確實存在,或許不高,但不會消失。
2. 別只專注於結果。
把注意力放在決策過程上,這是你唯一可以掌控的部分。
3. 記住,預期失敗的感覺比失敗本身還糟。
就算失敗了,你還是可以從中學到教訓。
4. 提醒自己,持續暴露在損失規避之下能讓你發現失敗並不如想像中痛苦。
換句話說,事情會越來越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