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兩個孩子的媽媽。有個剛上國中的女兒和小學三年級的兒子。我一直希望孩子們能快點長大,因為育兒真的很難,在家裡撫養孩子比在學校教導孩子更難。撫養孩子時遇到的最大困難,就是情緒上的衝突。(本文節錄自《媽媽的說話練習2》一書,作者:尹智映,圓神出版,以下為摘文。)
比起做菜,說服不吃東西的孩子吃飯更難;與教導孩子相比,說服和安慰討厭學習的孩子更難。一天只寫一頁習作而已,邊寫卻邊抱怨;明明玩了一整天,卻還是吵著說沒玩夠,不想回家。這些情況在成人的認知裡應該是完全無法理解的吧?該怎麼處理?不只困難,也很為難。
我一直努力在人際關係中盡量不製造矛盾,無論是家人還是朋友、職場同事關係,我都盡量避免發生衝突。當情緒不滿時,比起為了解決而試圖對話溝通,我通常會選擇不表露情緒。即使有不滿的地方,大部分都會忍過去。
我很少坦率表達自己的情感,也幾乎沒有抱怨過辛苦或請求幫助。在未曾體察自己內心的情況下,實實在在地履行自己的責任和分內工作,避開對立和摩擦。這是因為解決矛盾的情感能量消耗太大了,在人際關係中,避免矛盾是我保護自己的一種方式。
避免衝突,反成與孩子建立關係時的絆腳石?
與對方保持距離避免衝突,這種方式雖然對我在社會生活中有利,但成為母親後,卻反而成了與孩子建立關係時的絆腳石。
孩子不像大人一樣會預測矛盾、事先防止衝突或適當迴避,因為他們並不擔心是否能和平相處,對這時的他們來說,自己的需求更重要。
我的大女兒性格比較溫順,所以在養育過程中沒有什麼太大的衝突,但是卻特別容易與弟弟發生爭吵。兒子的性格則比較敏感,只要事情不如己願,就會感到很大的失落或挫折感,無法處理負面情緒。
例如沒吃到想吃的東西雖然很可惜,但只要安慰自己明天再吃就好。可是兒子只要遇到不順,情緒就無法轉換,一直被不滿的情緒束縛,也常把這種情緒能量傾注到親近的人身上,尤其是媽媽。
不倒翁育兒是透過感情交流與溝通來解決矛盾,培養孩子的自尊感和復原力的育兒法。透過共鳴和教導、積極的相互作用,幫助孩子對自己和世界產生正面的想法,這就是不倒翁育兒的核心。
(延伸閱讀│真正的愛,是適度讓孩子品嚐失敗:「這3個字」別對孩子說)
成為母親已經十多年了,現在和以前比起來,養育兩個孩子變得更輕鬆又有趣。當然育兒絕對不容易,但至少現在比較得心應手了。若要說和以前有什麼不同,我想最大的差異就是現在幾乎不再與孩子們發生情緒上的衝突。
因為孩子變得很聽話了嗎?也不是那樣。雖然隨著孩子逐漸長大,的確少了一些必須操心的地方,但兒子還是兒子、女兒還是女兒,他們仍是一個小學生和一個國中生,不同的角色還是有不同的問題。
一路走來,經歷過生氣、咆哮、訓斥、事後懊悔、煩惱、認真反省等與孩子的情緒衝突後,現在算是在教育孩子方面比較順手了。每一次面對情緒上的難題都努力嘗試解決,也因此產生心靈的肌肉,累積穩固的能量。
現在若再遇到類似情況,我會這樣說:
這樣透過情感交流解決矛盾的對話與溝通,可以說是我在成為媽媽之後,特別是在養育老二的過程中學到的。(延伸閱讀│對兒子用「吼」的沒用?科學證實:男性大腦百「聞」不如一「見」)
回想起來,在撫養孩子的過程中,其實我自己也成長了很多。因為有那些過程,才成就現在的我,真得謝謝我的孩子們。
但我想不只是我,為人父母在撫養孩子的過程中,一定都會與孩子一同成長。育兒是父母學習和成長的第二次機會。
我也不是一開始就會育兒,也經過反覆嘗試,才逐漸成長,成為「資深媽媽」。沒有人從一開始就熟練某件事,當然一定有一開始就順利輕鬆兼顧生活和育兒的媽媽,但我相信像我一樣經歷反覆嘗試,從經驗中逐漸學習的媽媽更多。
每個人都是第一次擔任父母,養育孩子就是大大小小各種難關的延續。我們無法阻止育兒時面對的難關和考驗,但可以改變應對的方式和態度。
不是要矯正孩子,而是由身為父母的我們下定決心改變,才能把對孩子的負面想法和擔心轉移到正面的理解和信任上。
為了長久幸福的生活,必須擁有自尊和復原力這二種堅實的心理資本,但這不是與生俱來,而是靠後天的建立發展。
如果有正向溝通、時時給予溫暖共鳴和理性教導的父母,相信孩子必然會像即使摔倒也能夠自己重新站起來的不倒翁一樣,成長為不畏困難,內心強大的人。(延伸閱讀│比起稱讚孩子「你做得很好」,更重要的是問「這句話」)
不倒翁育兒6大秘訣
●身為父母,別對自己過於嚴厲→我們對待孩子的態度其實正是對待自己的態度,嚴以律己的父母也不容易接受孩子的錯誤,所以對自己寬容一點吧!
●身為父母,別忘了與自己對話→和自己建立良好的關係,是與孩子建立良好關係的第一步。
●身為父母,釐清自己的教養模式→以共鳴和教導為判斷基礎,可以區分四種教養模式:旁觀者、獨裁者、朋友型、導師型。意識到自己慣性的思考與對話模式,才能啟動變化。
○幫助孩子,培養強壯的心靈肌肉→情緒發展是後天的,自尊和復原力都是後天可以培養的心靈肌肉。
○幫助孩子,培養調節情緒的能力→了解自己的情緒就像天氣預報一樣,你無法改變天氣,但可以預先知道如何應對。
○幫助孩子,認識自己的感受與情緒→透過具體提問幫助孩子把模糊的感受明確化,才能同理孩子的想法和感受。一句明確的提問比反覆指示會更有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