鄰近臺北市的汐止社后地區,由於生活機能完善,吸引大量人口移入,也造成不少交通路網忙碌壅塞問題。新北市府為創造優質、安全的通行環境,以分期推動汐止區康寧街改善工程建設計畫,改善當地車流順暢度,並同步提升人行環境的便利安全,讓整體道路通行體驗更安心友善,因此榮獲「公共工程優質獎」的好評與肯定。
過去汐止地區的交通路網繁雜壅塞,尤其連結大臺北與汐止地區的康寧街,不僅是兩地交通聯繫的重要樞紐,周邊有許多大型社區,居住人口密集,因此不論是上下班時段或交通往返重要時刻,常常可見擁擠阻塞的車潮,如今這樣的車行地獄已不覆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井井有序的暢行車流。
發起人本交通革新,讓市民走得安心、行得順心
改變的起點便是源自於109年起,新北市府陸續完成康寧街一、二期工程及國道1號南下新設匝道工程,將康寧街原有2線道道路拓寬為4線道,同時也將人本環境一併納入本工程考量,一同解決人行道老舊破損及公共設施配置不當等問題。而三期工程除了延續前期計畫外,更透過土地活化、瓶頸打通概念,將荒廢至今的麥帥公路舊址和被占用的土地,進行違建拆除與土地收回活化,改設為景觀步道、人行道、自行車道及停車場等,作為綠化休憩空間、舒緩當地民眾停車需求等環境改善,其中也包括配合同興路地下道工程,串聯行人動線至未來捷運汐東線SB12站,為日後「捷運開通」的人潮提前部署,大大提高人行、騎行、車行的便利性與安全性。
負責督導該工程的新北市政府工務局總工程司楊至中表示,如今拓寬後的康寧街,即使在車流量較大時也能從容應對,附近居民每天漫步在綠意盎然的寬敞人行道上,可以感受到生活中的小確幸,像這樣能夠看到每位用路人在通勤時,臉上沒有不耐的表情,而是輕鬆自在的笑容,對於所有投入的市府同仁與工程人員來說,就是最大的回報與成就感。
從通行到同行,以堅決行動力贏得認同感
每項工程在推動的過程中,不免會遇到各種挑戰和困難,楊至中透露,康寧街道路工程改造計畫從一期到三期,同樣面臨的最大挑戰,就是要將被占用的公有土地收回活化再利用之際,所遇到的抗議反對聲浪,因此養工處的同仁必須花費許多時間和心力,不厭其煩地耐心與地方溝通協調,詳細說明活化方案和違建、土地占用所造成的影響,所幸大多數的占用者在了解到市府的推動決心,以及改善計畫對地方的幫助後,最終都會相當認同並願意配合違建的拆除。
楊至中提到最令他印象深刻的一次經驗時說:「曾有一次養工處同仁在進行協調時,一位公有土地占用人突然現身,本以為他是來抗議的,想不到他竟然主動加入我們的勸說行列,使我們能順利完成鐵皮屋的拆除計畫。而且等到完成道路拓寬工程後,他也特地前來,表示現在住家周圍環境更整潔、安全,生活品質和整體社區形象大幅提升,讓他既感動又感謝。」
除了基本的道路拓寬目的之外,康寧街道路工程改造計畫在規劃與施工上,特別重視人行環境永續,包括透過設置機車彎及停車場方式,分離人車動線,最大化行人安全性;在最容易發生交通意外的路口,繪設引導線及規劃無障礙導盲設施及斜坡道,強化路口安全性及打造全齡友善無礙通行空間。最令人驚嘆的,還有細膩的施工品質,嚴謹到每一條磚縫、緣石縫、伸縮縫,以及格柵蓋、洩水孔的鋪設,都遵守整磚對縫原則,保持同一直線,不只美觀更堅顧安全、平整、舒適性。
土地活化打通瓶頸,讓路給人生活好行
遭到違建阻擋的無尾巷,或是人煙罕至的公園、閒置空地,往往容易成為治安死角,因此土地活化、瓶頸打通被列為康寧街道路工程改造計畫項目之一。像是三期工程將原本互不相通的湖前街2巷與康寧街474巷打通串聯,透過閒置公有土地活化,增設共計338米長之人行道、新闢道路120米及停車場1座,並且配合同興路地下道工程,未來捷運汐東線開通後,就可以藉由行人動線、騎行、車行等多元方式輕鬆往返兩地。
有別於一般紅磚路面人行道設計,新北市工務局發揮創意,融入地方意象特色,以鄰近的金龍湖為發想,利用黑、白、綠3色環保再生磚,排列出「騰雲飛龍」造型的人行道,與金龍湖的「龍」相互映襯,也讓走在其上的人們,可以體驗沉浸式的龍紋流動韻律感。它同時也是一條設有風光綠能智慧共桿和連續複層植栽帶的綠色廊道,不僅節能減碳、有助於降低都市熱島效應,優美的綠地景觀更吸引著前來休憩、活動健身的人們。
以橋梁段採鋼箱梁特殊工法拓寬的康寧街一期,獲得110年新北市政府公共工程「優質獎」;康寧街二期則是以全面性完善人本環境,打造出安全、友善、可靠、舒適、健康的永續通行環境,而榮獲112年內政部國土署2023馬路好行評選工程案件「優良」獎項殊榮。至於剛完工的康寧街三期更是吸收了一、二期工程精華,角逐今年工程會的金質獎榮譽。期望新北市為人本環境盡心盡力的成效,能被廣大的國人甚至國際所看見,進而共同交流與仿效,讓友善的人本環境理念散布到各個城市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