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特輯
訂閱
特色頻道
關於我們
讀者服務部電話:(02)2662-0012
服務時間:週一 ~ 週五 9:00~12:30;13:30~17:00
服務信箱:gvm@cwgv.com.tw
免費活動報名 |讀本郝書| 從突圍思考到專準人生 郝旭烈郝哥@基隆塔
相關文章
「待辦事項」為何愈少愈好?有錢又快樂的人都選擇「這樣做」
如果原本只能做到3項工作,預定行程就應該只安排3樣才對。就算想著「不不不,得多做一點才行」,而幫自己安排4、5項工作,做不來的話也毫無意義。因此,規畫工作行程時請安排一天或一週內做得到的工作量。更具體來說,請減少「待辦事項」裡的項目。(本文節錄自《你與幸福的距離,只有2小時》一書,作者:今井孝,方智
史丹佛心理學博士揭露大腦多巴胺陷阱:成就上癮無法讓你更成功
預期的喜悅是工作成癮的驅動力,這是種過度工作且欲罷不能的傾向。根據美國范德堡大學心理學家曾對大腦進行的研究顯示,努力工作的人在大腦的獎勵區域會釋出較大量的多巴胺。成就導向的工作狂往往依賴這種短暫的快感存活。然而,我們有所不知的是,這樣持續努力到幾乎沒力的拚勁,其實反而會降低成功的機率。(本文節錄自《
你與幸福的距離,只有2小時:有錢又快樂的人都「這樣做」
本書作者向那些看起來很幸福的人請教「該怎麼做才會幸福」。與3萬多名成功又幸福的人交流後,作者得出結論:一天只要規畫出2小時「最好的時光」,就能提升生活動力,不再追求「提升生產力」來提高人生幸福度,而是「只專注於那重要的2小時」。(本文節錄自《你與幸福的距離,只有2小時》一書,作者:今井孝,方智出版,
相處不來的,都只是你人生中的臨演:拉開物理距離,就能拉開心理距離
想像一下,當你描繪自己的「理想人生」時,其中包括那些忽視你或說你閒話的人嗎?如果不包括,那個人就是你人生舞台中不請自來的臨時演員。既然如此,在真實世界中就不必強求讓他們登場。不可能做到和大家融洽相處,所以和不喜歡的人盡可能保持距離。而這個距離,不僅是心理上的距離,或許也應該保持物理上的距離。(本文節
《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幕後搭檔林孝謙、呂安弦,把家拍成一部幸福電影
導演林孝謙與編劇呂安弦,從片場默契延伸到生活舞台,以千萬裝修共築50坪新家。光影、木質與留白交織,他們用導演的氛圍感與編劇的細節控,打造專屬於兩人的「幸福劇本」。在新北市板橋,一棟高聳的現代化建築裡,導演林孝謙與編劇呂安弦迎來他們的第二次「築家之旅」。26樓、室內實坪50多坪的毛胚屋,以將近千萬元的
你是不是朋友圈裡最窮的人?人生贏家是賺到「這金額」的人?
看看朋友圈,你會不會覺得很多人比你有錢?他們買著你買不起的衣服,在你覺得很貴的餐廳用餐。猜猜看,你所在的城市裡,有多少人比你更有錢?你會不會覺得身邊的很多人都比你有錢?不光你是這樣,大多數人都有這種感覺。(本文節錄自《你不可不知的關於金錢的那些事》一書,作者:周欣悅,如何出版,以下為摘文。)英國埃塞
努力求得的「幸福感」卻難以持久?科學表示:大腦程式的問題
這是把人類追求幸福的目的界定為「為了讓自己感覺爽」的奇妙說法。但現在科學已經認識到,真正驅使我們追求快樂的,往往不是讓我們感覺良好的事件本身,而是追求快樂可能得到的潛在獎勵或正面回饋。(本文節錄自《放意人生》一書,作者:麥克・魯克,奇光出版,以下為摘文。)很多人都將「追求幸福快樂」當成努力不懈的目標
正向心理學發現的「快樂優勢」:人愈幸福,愈容易獲得成功
心理安全感是與幸福息息相關的要因,同時是有助於我們度過幸福人生的一項能力。人一旦想到「失敗了一定會被責怪」而感到不安,眼界就會變狹隘。相反的,一旦開始想著「只要嘗試我也做得到」這種正面情緒,並能敞開心胸放心去挑戰,自然而然技能也會提升。(本文節錄自《別讓不安吃掉你的人生》一書,作者:松村亞里,台灣東
50幾歲是人生「第2次青春期」?如何度過,將決定你的「後半輩子」
「人過了50歲,體力就急速衰退。」「最近好多事都覺得力不從心……」我們經常會聽到4、50歲的人這樣感嘆。根據研究調查結果顯示,人生的幸福感從18歲起開始下降,在48歲時感到最不幸。中年,正處於人生幸福的最底點,該如何順利度過?(本文節錄自《中年不憂鬱》一書,作者:和田秀樹,遠流出版,以下為摘文。)5
為何「獨居」更長壽、失智症風險也較低?日本高齡精神科醫師解析
和田秀樹為專為高齡人士服務的精神科醫師,投入高齡醫療領域超過30年,他的《幸齡人生樂活康養從容百歲的生活提案》希望帶給讀者的觀念是:與其活得長,不如活得有趣、有尊嚴;在人生晚年依舊擁有主體性、選擇權。不強求、少限制、多快樂,在百歲人生時代,也能快樂地跨越「80歲高牆」,過上人生最幸福的20年。(本文
加好友掌握趨勢
關注FB熱門議題
請登入會員
此為會員限定功能立即登入
今天準備好明天的競爭力!精選國際、產經時事,快速掌握最新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