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上一篇提到的下屬捅刀事件,我開始更刻意覺察自己工作時對人的態度,雖然沒有責罵發飆,但散發出來的氣場、言詞透露的沒耐心和失望,都好似無形的殺人誅心。回想起初入社會時,那幾位瘋狂主管高壓逼迫幼小的我,而我現在的狀態居然有幾分神似!
為何變成自己所討厭的大人?
最近因著公司擴編,幾周內瘋狂面試60多人,許多來自頂尖大學、大外商的經理人,在完美開場的自我介紹之後,面對我提出的問題,總是用華麗的英文詞藻、給出冗長又空洞的回答;當問到對市場的觀察和策略推演時,除了顧左右而言他、就是重複行業教科書案例,足足說了5分鐘、卻好像什麼都沒說。
面對這些面試者,我的怒氣值通常在20分鐘時會來到最高點,好險有找理由關視訊鏡頭,否則我可能都被自己扭曲的嘴臉嚇到……。
自從上一篇提到的下屬捅刀事件,我開始更刻意覺察自己工作時對人的態度,發現有時居然會因為聽到員工沒重點、邏輯有誤的報告,就瞬間進入一個魔怔的狀態,雖然沒有責罵發飆,但散發出來的氣場、言詞透露的沒耐心和失望,都好似無形的殺人誅心,連在家上班的老婆都會退避三舍,不敢和我在同個空間裡相處。
回想起初入社會時,那幾位瘋狂主管高壓逼迫幼小的我,而我現在的狀態居然有幾分神似!當然情緒化的罵髒話、人身攻擊、摔門我倒是還沒有能力做出來,但光是有復刻的傾向、已讓我毛骨悚然,難道我們終將活成自己討厭的人?!
關注當下,澆熄怒氣的六個步驟
在教練課程中,老師們不斷強調幾個看似很玄虛的概念,包括「覺察當下情緒」、「關注當下身體狀態」、「正念心理」等要訣,我在前幾個月始終無法明白這能怎麽幫助人,畢竟在我目前協助的企業客戶中,多數是帶著團隊管理問題而來,而非負面情緒的人際關係類型。
然而就在上周的某個會議裡,我聽著不如預期的報告、正逐漸累積怒氣時,突然想到教練課老師說的訣竅,我試著對自己練習:
邁出第一步,覺察到自己生氣的情緒、以及因為激動而發熱的身體;
第二步,先不責怪自己,但詢問自己為何有此情緒:是來自對屬下的失望和對事情的著急;
第三步,問自己想達成什麽結果:是希望員工能更有準備、加強邏輯和系統性思考;
第四步,問自己做什麽才能促成期待中的結果:責罵是無效的,嚴厲指導能快速解決、但可能造成新的裂痕和問題,或許不帶情緒、要點式的清楚表達是最佳解。
走到這一步,我理性那一面已然甦醒,而且清楚知道該怎麽做,但感性那一面卻還抓著我不放,於是我放出大絕招:
第五步,換位成旁觀者、從鏡子裡看自己:原來我緊皺的眉頭、急促的呼吸實在不太好看
第六步,將時間和空間拉大:原來我現在糾結的這點,如此渺小且不重要、甚至有點蠢
至此,我像走了一回精神時光屋,當心思回到會議時,我已經整個人平靜下來,下屬仍然陳述著邏輯不通的提案,但我已然不是1分鐘前的我,頭上的黑色霧氣漸漸褪去,我知道我在哪、要往哪去、該用什麽態度和方法能達成,而怒氣不再能左右我的行為。
體察彼此的情緒、不做價值判斷
最近有機會在公司幫橫跨六國的一級主管做教練訓練,大家都對此特別有感,無論是面對身處當下激動的自己、面向帶著負面情緒的屬下、或是教練協議中的客戶,這都是一套極為有效的方法。
轉念一想,先前研習的婚姻協談執照、甚至朋友在關注的薩提爾對話,似乎都有部分異曲同工之妙,如何體察彼此的情緒、不帶目的且不做價值判斷的詢問、協助覺察到當下的狀態和所求,往往能讓教練會談兩側的彼此,都有全新的看見和收獲!
(本文獲授權轉載;內容僅反映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社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