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馬斯洛與他的好友、同時也是人格心理學(personology)的創始人亨利.莫瑞(Henry Murray)討論之後,在日記中進一步闡述自己的洞察:我們應該深深地尊敬那些經由理想的受挫體會到自己正在追求、並因此成功達到的美妙存有境界的人們……那些奮力往上爬的人的確比那些滿足於自我實現層次的人更能預知未來……(本文摘自《顛峰心態》一書,作者為史考特.巴瑞.考夫曼Scott Barry Kaufman,以下為摘文。)
這個洞見的重要性不容低估。馬斯洛意識到,自己提出的需求層次裡,除了短暫的高峰經驗之外,還有一個動機。這是一個重大的差異。雖然高峰經驗具有龐大的顛覆性潛力,但任何人——不論人生中最主要的動機是什麼——都有可能體會高峰經驗(就如同任何人不論最大的動機為何,都可能短暫經歷飢餓、寂寞或自尊低落)。儘管許多被馬斯洛歸類為「自我實現者」的人士通常受健康與成長所激勵,但最能驅使他們前進的,似乎是對超然的經驗與價值觀的持續追求。重點在於,這些人的主要動機並不是幸福,其實,許多人在努力實現更高層次的人性(這樣的遠見往往出自高峰經驗)時屢戰屢敗。
隔年與人本心理學家威勒德.弗里克(Willard Frick)進行訪談時,馬斯洛進一步指出,「如今我們談論自我實現者的不同層次,遠比我在十年前設想的還要多」。他提到自己認識一些人「什麼都不缺……但還是非常不快樂,不知該何去何從,到處跌跌撞撞,幹盡蠢事。」他表示,這種人與滿足自身需求的人不同,後者沒有神經症狀,也能妥善運用自身能力,但就「只是健康而已」。
接著他指出了另一種人,這些人達到了自我實現,但也同時是「超越者」。就馬斯洛而言,這種人的價值觀意味著通往啟蒙的「含識之路」,「也就是幫助全人類或幫助他人……以及單純為了他人與自己而成為更好的人,最終超越自我」。
馬斯洛認為,超越者的「超越動機」是更崇高的理想與價值觀,凌駕於基本需求的滿足與獨特自我的實現之上。這些超越動機包含致力於自我以外的天職及奉行終極價值觀——即存有價值觀。馬斯洛列舉的存有價值觀包括真相、善良、美麗、正義、意義、趣味、活力、獨特、卓越、單純、優雅與完整。
據馬斯洛觀察,超越者被問及動機與人生的意義時,經常提到這些價值觀。他們之所以花這麼多時間在天職上,沒有進一步的原因;這些價值觀不是為了其他事情而生,也不是達成其他目標的手段。當馬斯洛問,「你為什麼如此在乎正義?」他們會回答,「不為什麼。」馬斯洛相信,「統合需求」(metaneeds)的滿足是「預防疾病與達成最完整的人性或成長」的必要條件,
這些目標值得人類好好過生活與犧牲生命。思考它們的意義,或者與它們融為一體,便能感受身為人類所能感受的最大喜悅。
馬斯洛眼中的超越者特質
在論文中,馬斯洛概述了超越者與「健康的自我實現者」之間的一些差異,強調非超越與超越的自我實現者都具有他最初定義的自我實現特質,但同時也透過下列方式超越了這些特質:
• 對超越者而言,高峰經驗與高原經驗(plateau experience)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是生活的高潮,是生命的認證,也是人生最珍貴的一面。
• 超越者會在不知不覺中輕鬆自然地使用存有語言,而這也是詩人、神祕主義者、先知、虔誠信徒與生活在永恆面向中的人所使用的語言。
• 他們覺察俗世萬物的神聖之處,同時又能以實際、日常的角度看待它們。他們能隨心所欲地神聖化所有事物,從永恆的角度看待萬物。這種能力會在個體透過健全的方式區分外在現實與內在世界時產生,而不是與現實的感知相互排斥。
• 他們更有意識且謹慎地追求存有價值,例如完美、真相、美麗、善良、和諧、二分法的超越、存有樂趣等。
• 即使第一次見面,他們似乎也能體察彼此,立刻親近與理解對方。
• 他們對美的敏感度較高或傾向美化所有事物,包含多數人視為醜陋的事物。
• 比起「健康」或務實的自我實現者(其與超越者一樣也達到了完整),他們更能夠從整體的角度看待世界。人類為一體,宇宙為一體,一些超越者不再具有「國家利益」、「我父親信奉的宗教」或「不同階級的人或智商」等觀念,一些則是輕而易舉地超越了這些觀念。
• 如同對神聖的感知,超越者天生比自我實現者具有更強烈的協力傾向——對於不同的內在、人際、文化與國家。協力的觀念超越了自私與無私的二分法,並將這兩者歸納在更高層次的概念之下。他們超越了競爭、零和與非贏即輸的認知。
• 他們比一般人更頻繁且更輕易地超越自我。
• 超越者不只跟大多數的自我實現者一樣討喜,也更容易感受敬畏、超凡脫俗與尊敬他人。他們比一般人更常出現「這個人真了不起」的念頭。
• 超越者遠比其他人更容易創新,更容易發現新奇的事物、洞察真正的可能性與挖掘潛力,進而把握可能成真的機會。
• 超越者比健康的自我實現者更不「快樂」。他們有可能更容易感到著迷與經歷更強烈的「幸福感」,但也跟健康的自我實現者一樣容易(或者更容易)對人們的愚蠢、自我挫敗、盲目、殘酷與短視近利感到無盡悲傷(即存有悲傷)。超越者之所以有這種感受,或許是因為他們如此輕易且清晰地看見現實世界與理想世界的對比,而原則上,要創造理想的世界其實非常容易。也許這是他們得以直觀世界之美、人性的神聖可能性、諸多不必要的邪惡與美好世界的必要條件,而必須付出的代價;這是為了成就良善的人性,而不是為了達到更高的智商或精通某種高端技術工作。
• 超越者更容易同時處於匱乏境界與存有境界之中,因為他們遠比一般人更能輕易神聖化所有人。每一位超越者都可輕易與直接地感知所有美麗的人類、甚至生物與非生物的神聖性,而且久久不能自己。
• 超越者會發現,自己擁有越多知識,就越深刻體會神祕、敬畏、謙遜、絕對的無知、崇敬與奉獻。多數人追求知識是為了減少困惑與焦慮,但對於有過高峰經驗——尤其是達成自我超越的人——及自我實現者而言,神祕感並不嚇人,而是具有吸引力與挑戰性。
• 超越者比一般人善於欣賞優秀的創作者(有時在人們眼中顯得荒誕不經)。相反地,超越者也比較有能力識別行事古怪但缺乏創造力的人士。
• 超越者通常比較能夠「接受邪惡」,他們瞭解這在完整的神聖意義上有時是不可避免且必要的。這樣的認知意味著個體對邪惡有更深刻的理解,因此他也會產生更強烈的同理心,並且做出更堅定的反抗。在此層面上,深刻的理解代表更加果斷與更少的衝突、矛盾與遺憾,因而促成更敏捷、肯定與有效的行動。超越者雖然懷有同理心,但也能在必要時擊退邪惡之人。
• 超越者通常自視為才能的載體、超個人的工具。這表示他們以客觀或超脫的態度看待自我,而非超越者可能會認為這是傲慢、浮誇甚至是偏執的表現。
• 不論在有神論或無神論的意義上,超越者往往「虔誠」或「注重精神層面」,而這並不包含歷史、傳統、迷信或體制上的意涵。
• 超越者可以輕易超越自我意識、自我與認同,達到高於自我實現的層次。未能達到超越的自我實現者的主要特質為自我認同強烈、十分清楚自己是誰、要往哪個方向前進、渴望得到什麼、擅長什麼,總括而言,他們具有強烈的自我,善於做自己與忠於真實的本性。然而,這些特質不足以描述超越者。他們無疑如此,但也不僅是如此。
• 超越者由於比一般人更能感知存有境界,因此擁有更多的終極體驗、更容易入迷與沉醉,如同孩子對水面光線折射出的彩虹、沿著玻璃窗滑下的雨滴、平滑柔嫩的皮膚或緩慢蠕動的毛毛蟲感到驚奇不已。
• 超越者傾向無為,健康的自我實現者則較為務實。存有認知使一切變得更加不可思議、更加完美,就如它應該要有的樣子。因此,超越者沒有改變事物本質的衝動,更別說是改善或侵擾了。他們傾向靜觀萬物,順其自然。
• 「後矛盾」(postambivalence)往往是所有自我實現者都具備的特質,而且更有可能見於某些超越者身上。「後矛盾」一詞出自佛洛伊德理論,意指全心全意與毫無衝突的愛、接納與表達,而不是「愛」、友誼、性或權勢中常見的愛恨交織。
• 隨著性格日益成熟,個體會越來越重視更高層次的報酬(「超越報酬」)與獎賞(「超越獎賞」),而非金錢與讚賞。當然,大部分的自我實現者能將工作與樂趣融為一體——他們熱愛自己的工作。就此而言,他們從事所愛的興趣與本質上令自己感到滿足的工作而獲得報酬。然而,超越者除此之外,還會主動尋求更有可能帶來高峰經驗與存有認知的天職。
整體而言,「超越者」的特質呈現了完整的「Weltanschauung」(德文,意指「世界觀」),類似馬斯洛所謂的「健康的童心」或「再生的天真」,其「真正整合了個體的所有層面」。這種世界觀滿足了安全與成長需求,但也超越了它們。超越者在匱乏境界與存有境界之間來去自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