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由於國際市場競爭的壓力,由於被迫因應先進工業國家已完成的經濟再結構過程,台灣的經濟也正處於再結構之中。
國家的政策關係著資本的活動與社會的反應,如何在再結構過程中重新塑造空間結構,密切關係著往後台灣的區域與都市轉化的過程。
在這樣的角度下,目前政府決定要在公元二000年完工的南港--頭城隧道,對宜蘭縣的未來命運而言,就是一個很值得關心的個案。
想到那裡就做到那裡
一般而言,過去政府的重大經建計畫,大多數是「想到那裡就做到那裡」,就是說,經常為政治的短期利益所左右,並沒有長期性的準備計畫。這次政府決定興建的南港--頭城隧道則與其他一般性計畫比較不同。
這條隧道目前正在定線規畫中,它的工程艱鉅,被當做是台灣進入二十一世紀的地標。對於蘭陽平原而言,它的影響絕不只是工程方面的成就,若說它將徹底改變宜蘭,是一點也不為過的。
宜蘭過去一直是台灣的農業生產基地。由於地理上的封閉,當一九七0年代,台灣西海岸各縣市隨著國家發展政策而參與新的國際分工角色,從事簡單加工外銷任務時,宜蘭的地方產業仍以農業及養殖為主導。
即使十四項建設前後陸續興建了蘇澳港、北迴鐵路與濱海公路,由於與台北之間路程仍遠(超過二小時)以及路況不佳,無法與西海岸諸縣市競爭。因此,為了提供台北都會區的遊憩消費,自然資源的保育與遊憩區的開發,自是宜蘭地方建設的重點;環保運動也被宜蘭地方政府支持,而具有草根動員的基礎。
但是,當南港--頭城隧道打通之後,由台北到宜蘭只需四十分鐘車程。蘭陽平原的角色,將面臨重大的改變。
不只是一條管子
可以預見的問題是:蘭陽平原與台北都會區間的城鄉關係改變要如何因應?地方產業結構會如何改變以及要如何因應?土地利用的模式要如何因應改變?如何能不步西海岸之後塵,成為中小型工廠取得農村勞動力加工的基地,遭受污染,以致破壞了原有的遊憩功能,並且與草根的環保力量衝突?
或許,中央政府應與地方政府做事前的雙向瞭解,而非單向傳達。
其次,宜蘭既有聚落體系、道路模式將會如何改變?隧道是由頭城入蘭陽?還是由礁溪下蘭陽?道路系統不只是銜接而已,還需要考慮聚落的因應方位。
這些都是宜蘭所要面對的新課題,在在都需要宜蘭地方未雨綢繆。
總之,這隧道既是中央的政策,又是地方的期望,應不只是一條插入蘭陽平原的輸送管子,更不應只當做中央之「德政」,由地方因應即可的建設。它需要在工程考慮之外,整體研究宜蘭的變遷趨勢。不然,無需等到公元二000年隧道露頭,地方勢力加上土地炒作就會把宜蘭每一吋土地都翻轉過來。
難道在公元二000年的時候,台灣的發展方式還是非重蹈一九七0年代台灣西岸資本主義經濟的老路不可嗎?若地方被置於不顧,似乎就只得看無地方感的權力與無權力的地方間的角力了。
(夏鑄九為台大土木研究所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