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教育不能等!除了給零用錢,更要幫孩子建立「這三個」帳戶

陳培思
user

陳培思

2025-10-21

瀏覽數 650+

讓孩子在實際經驗中學習金錢觀,從小養成自主理財的能力與責任感。達志影像
讓孩子在實際經驗中學習金錢觀,從小養成自主理財的能力與責任感。達志影像
00:00
00:00

編按:給孩子零用錢不只是提供花費的自由,更是培養理財能力的重要起點。透過自主支配金錢,孩子學會規劃、存錢與聰明消費,也能體會付出與回饋的價值。專家建議,從孩子日常生活中自然接觸金錢時開始,採「儲蓄、消費、公益」三個帳戶管理方式,逐步拉長零用錢週期,並允許孩子在安全範圍內犯錯、嘗試不同消費選擇。家長適度引導、設立底線,而非完全干涉,才能讓孩子在實際經驗中學習金錢觀,從小養成自主理財的能力與責任感。

給與孩子零用錢,可以讓孩子透過實際自主的花費經驗,學習如何使用金錢、為何需要規劃存錢,以及怎樣聰明消費。

但在給零用錢時,家長們往往會面臨許多的問題,例如零用錢該怎麼給?給多少?多久給一次?

對此,專家這樣說……

哪時開始給零用錢?給多少?多久給一次?

其實當孩子到便利商店時,知道拿了養樂多要付錢,兒童理財素養教育專家黃子欣認為,那就是個可以開始給零用錢的時間點,「這表示孩子已經知道,錢可以用來交易換取物品了,最晚到國小後,就必須要給孩子零用錢,學習自己管理。」 

「原則上年紀愈小,週期愈短,但最短週期要以『週』為單位,」黃子欣解釋,「如果每天給,睡醒後明天又有錢,孩子會缺少延遲的感覺,誤認為等一下子就會有錢拿。」 

當每週零用錢可以管理好,就可以逐步拉長到一個月,給孩子自主管理整個月預算。 

至於零用錢要給多少,有些說法是「幾歲乘以10塊錢」,都可以做為參考,但實際上,仍以個別照家庭經濟及消費狀況為考量依據。 

黃子欣建議,不妨從一開始拿到零用錢,就讓孩子學習分成三個帳戶,建立起管理帳戶的好習慣。 

第一個是「儲蓄」,建立存錢的概念;第二個是「消費」,可花用的帳戶;第三是公益,回饋社會幫助他人。 

第一個帳戶,可看作「夢想」帳戶,以一個金額較高的消費為目標,由於金額較高,必須透過存錢才可完成,以此讓孩子練習儲蓄。 

黃子欣解釋,「這可以提供孩子儲蓄的動機,當目標達成時,孩子能享受到儲蓄帶來的成果,體會到存錢的樂趣,理解儲蓄的真正目的。」 

小孩亂花錢,家長應該制止糾正嗎? 

對於零用錢要買什麼,家長經常會覺得「亂花錢」而干涉孩子消費。 

諮商心理師廖偉玲強調,家長可以和孩子討論消費行為,但最終還是交由孩子自主做決定,「零用錢能自主使用非常重要,才能透過經驗反覆思考修正,成為聰明的消費者。」 

小孩經常會重複買同樣的小東西,當家長問起為什麼要再買一個時,孩子往往會回答,顏色不一樣、圖案不一樣。 

黃子欣則認為,碰到這種情況,家長不妨先給孩子一些嘗試的空間。 

例如,孩子重複買5元的小印章,想要60元的筆記本時,就會發現錢不夠,自然會思考錢都花去哪了?如果當初不買印章,現在是不是就有錢買筆記本? 

而家長可以做的,除了和孩子討論消費行為,也要同時教孩子學會記帳,讓孩子能作為日後檢討花費的依據。 

做家事該給零用錢嗎?廖偉玲強調,「孩子本分內就該做的事,不必給與金錢報酬。」 

屬於責任型的家事,也就是孩子年齡足以承擔的日常責任,像是洗碗、折衣服或整理書桌等,這類家事並不適合再給零用錢,因為是「責任所在」。 

屬於責任型的家事,像是洗碗、折衣服或整理書桌等,這類家事並不適合再給零用錢。僅為情境配圖,取自Pexels

屬於責任型的家事,像是洗碗、折衣服或整理書桌等,這類家事並不適合再給零用錢。僅為情境配圖,取自Pexels

訂《遠見》,尊榮享有《張忠謀自傳》,邀您讀見一代巨人的智慧人生>>

「考試考好了,要給獎勵,沒有絕對不行,但要非常小心,」廖偉玲談到,使用獎金報酬,往往可以立即見效,但同時也會讓孩子忘記背後的本質,長期下來,衍生出許多新的問題。 

例如,多寫一張評量可以拿10元時,評量不再是學習的一部分,變成賺錢的途徑;而孩子考98分時,不會在意錯了哪裡,只會斤斤計較拿不到100元。 

「因為獎金才做,孩子看到的,就會只剩下錢,」廖偉玲談到,「一旦沒有獎金,或覺得不夠時,就會失去動力。」 

把讀書和金錢獎勵綁在一起,孩子容易失焦,混淆學習的目的和責任,扼殺內在學習動機,也忽略學習成就感及中間的過程。 

紅包錢或額外禮金,要併入零用錢嗎?

遇上逢年過節長輩給紅包,金額較大時,可以和孩子討論,挪出部分作為支付孩子的學費、保險等之用,黃子欣提醒,要把屬於孩子的紅包,使用在關於孩子的項目上,就不會有挪用的問題。

至於剩下的部分,就交給孩子,依舊按照零用錢分配到三個帳戶使用。 

有些孩子具生意頭腦,想利用代購、跑腿等方式賺錢,然而,台灣社會中,多不希望在學校涉及金錢交易,因此,當孩子有這些想法時,往往會被禁止。 

但廖偉玲提醒,父母仍要給與孩子肯定,「孩子願意發揮創意,多多嘗試是好事,學校不允許,不代表是錯誤或是不好的。」 

黃子欣認為,日常生活中,如果不在本分內,幫忙洗車、協助二手物品拍賣,不妨給與報酬,讓孩子感受到有付出勞務,就能得到收入。 

例如黃子欣的女兒,有時會幫忙發想上課的教案,「如果我採用了,就會給與獎金,作為她提出企劃的酬勞。」 

零用錢是孩子可以自主使用的錢,而不是生活費,因此,黃子欣建議,生活上必須的餐費及交通費,要和零用錢分開。 

「孩子較大之後,家長通常會把生活費和零用錢整筆一起給,但這是當孩子自己有能力管理分配時,」黃子欣談到,在孩子剛開始練習時,餐費、交通費混在一起,孩子不但難以管理,也可能會不當挪用。 

家長可以訂出底線,例如不能花錢代寫作業,但如果在禁止項目外,孩子用錢委託兄弟姐妹做家務,以金錢換取勞動、交換資源,父母不妨用較開放的態度,看看孩子在過程學到什麼。 

「哥哥拜託弟弟洗碗,要開價多少?弟弟覺得不划算,要爭取多少錢才願意接受勞務?如果弟弟後悔想漲價,哥哥能接受嗎?」黃子欣說,這些思考協商過程,都非常有價值,爸媽不妨從旁觀察,當孩子們失控或引發激烈爭吵時,再視情況介入。 

小孩變成守財奴, 月光族怎麼辦?

孩子完全不花錢的狀況分為兩種,其中一種是,孩子根本不知道有什麼興趣、不曉得自己喜歡什麼,所以不知道要花什麼錢。 

黃子欣建議,這種情況,家長要鼓勵孩子多體驗,讓孩子知道,可以透過適時的花費,讓生活更精采或更幸福。 

另一種狀況則是,父母已經滿足孩子所有需求,孩子不需要花錢。這時,爸媽不妨思考一下,劃分責任範圍,某些項目可以不用全部滿足孩子需要。 

例如家長給與固定數量文具用品,當孩子弄丟,就必須拿出自己零用錢購買,讓孩子感受弄丟東西要付出代價,養成愛惜物品習慣。 

起初,孩子因為不熟悉如何管理零用錢而成為月光族,廖偉玲認為無妨,然而,如果半年過去,情況仍舊持續,父母就必須介入,「要協助孩子建立正向平衡支出的經驗,否則,孩子無法到感受存錢的成就感,長期下來,月光就會成為常態。」 

家長可以幫孩子建立一條新的路徑,讓孩子對儲蓄感到有趣,例如存錢就能獲得利息等,扭轉原來的狀態。

(本文轉載自未來Family週刊封面故事「理財教育從小教」2025.02.05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