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健保賜死慢病照護?台美研究揭健康密碼:8個生活習慣讓人多活24年

周彥妤
user

周彥妤

2025-05-27

瀏覽數 3,900+

健保資源吃緊,慢性病照護成隱形受害者,預防醫學成翻轉困境的其中途徑。(僅為情境配圖)洪毓琪攝
健保資源吃緊,慢性病照護成隱形受害者,預防醫學成翻轉困境的其中途徑。(僅為情境配圖)洪毓琪攝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00:00
00:00

健保資源吃緊,慢性病照護成隱形受害者,預防醫學成翻轉困境的其中途徑。美國2023年研究指出,養成八項健康生活習慣,壽命最多可延長24年;台灣2024年研究也發現,實踐五項健康行為,平均延壽約7年。兩份跨國研究有哪些共同點?

超高齡社會來臨,每5人就有1人65歲以上。然而,根據統計,台灣人平均壽命約80歲,不健康餘命卻長達8年,等於期間處於健康狀況不佳、需依賴醫療照護或協助狀態,對社會與家庭帶來龐大影響與衝擊。

李伯璋:慢病未妥善處理,診所看非慢病高4倍 

衛福部健保署前署長、台北醫學大學衛生福利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李伯璋指出,我國與日、韓等鄰國相比,健康餘命仍偏短,主因在於慢性病問題尚未獲妥善處理。慢性病不同於急性病,是每個人隨年齡增長多半會面對的長期健康議題。

他提及,觀察104至112年度的醫院與基層門診就醫慢性病與非慢性病件數變化,不論在醫院或診所,醫師在非慢性病照護上的投入,仍高於慢性病,尤其診所看非慢性病患的件數,比慢性病高出4倍,這對改善整體健康狀況並不利。

台灣研究:五項健康行為可延長壽命約7年 

台北醫學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副教授羅偉成建議,單純以傳統壽命做為健康衡量指標,無法真實反映高齡與慢性病社會的健康現況,應導入如「健康餘命(HALE)」與「失能調整人年(DALY)」等整合群體健康指標。

他說,HALE反映個體在健康狀態下可存活年數;DALY則將早逝與失能年數結合,可有效補足僅以死亡率或發病率衡量健康侷限,為預防醫學與政策制定提供更具實證力的依據。

此外,羅偉成分享研究成果指出,若能落實五種健康行為,包括不吸菸、避免過度飲酒、規律運動、攝取足夠蔬果、維持正常體重,可延長壽命達7.13年,並可降低28.1%的整體醫療支出。其中,以攝取足夠蔬果對延長壽命效果最顯著。

北醫大衛生福利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李伯璋示警,診所看非慢性病患的件數,比慢性病高出4倍,對改善整體健康狀況並不利。周彥妤攝

北醫大衛生福利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李伯璋示警,診所看非慢性病患的件數,比慢性病高出4倍,對改善整體健康狀況並不利。周彥妤攝

美國研究:八項生活習慣可延長壽命達24年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家庭醫學科主任廖乙學表示,台灣65歲以上逾八成罹患慢性病,且常伴隨多重用藥與衰弱症狀,「失去健康的老化」才是嚴峻挑戰。

他說,根據美國營養學會2023年研究指出,充足運動、不吸菸、避免飲酒過量、植物性飲食為主、不濫用止痛藥、緩解壓力、充足睡眠、正向人際關係,可以延長24年壽命。

《造山者》拍出台灣半導體的人情與選擇,7/31空中沙龍帶你聽見幕後真實|立即報名>>

此外,台灣北醫2024年研究也顯示,充足運動、不吸菸、避免飲酒過量、多吃蔬果、保持健康體重,能延長7年壽命。兩份研究證明預防醫學的影響力,提升健康餘命是當前最迫切任務。

廖乙學指出,預防醫學在高齡群體中的應用相當廣泛,包含肌少症、衰弱症治療、認知心智與行為功能檢視等,呼籲落實「老年周全性評估(CGA)」,系統檢視認知、營養、感官功能、用藥與心理社會面向,並建議基層應廣泛篩檢肌少症,如小腿圍、握力、步行速度,配合運動與飲食介入,另將心理篩檢工具納入高齡健檢,並在社區建置長者活動與支持平台。

台灣長期照護專業協會常務理事吳肖琪指出,「活躍老化」不僅是醫療議題,更橫跨政策、社區與家庭,需透過政府與民間協作,全面將健康考量納入城市規劃、交通設計、教育政策與就業環境。

針對推動策略,她說,營造高齡友善的公共空間與社區氛圍,是推動活躍老化的關鍵,例如打造讓長者願意走出家門、參與社會的環境,能有效延緩失能,提升長者生活品質。

此外,她也以芬蘭等國家為例,指出依不同年齡層設計分層政策,有助於降低失能發生率、減輕長照體系與家庭的負擔,值得台灣借鏡。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副署長魏璽倫表示,台灣65歲以上人口,有85.9%患有至少一種慢性病,且有年輕化現象。

慢性病成殺手,十大死因有七項 

根據統計,台灣十大死因中,有七項為慢性病相關,包括癌症、心臟病、腦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壓性疾病、慢性下呼吸道疾病與腎病等,顯示慢性病對國人健康威脅極大。

面對慢性病負擔,國健署推動「健康台灣」行動計畫,提出「888三高防治策略」,期望在8年內,達成80%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患者納入照護體系、80%接受健康生活型態諮詢、80%達到穩定控制。

她也說,此策略亦針對健康族群、三高高風險族群與慢性病患者,分別設計預防、管理與治療路徑,以提升整體照護效能。

北醫大舉行「超高齡社會的健康餘命提升策略與挑戰」研討會,左起為北醫大副教授羅偉成、國健署副署長魏璽倫、北醫大衛生福利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李伯璋、台灣長期照護專業協會常務理事吳肖琪、北醫大附醫家庭醫學科主任廖乙學。周彥妤攝
北醫大舉行「超高齡社會的健康餘命提升策略與挑戰」研討會,左起為北醫大副教授羅偉成、國健署副署長魏璽倫、北醫大衛生福利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李伯璋、台灣長期照護專業協會常務理事吳肖琪、北醫大附醫家庭醫學科主任廖乙學。周彥妤攝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